让学生走进自然和社会大课堂
——潍坊高新区志远小学研学旅行活动扫描
走近古火山口,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走进科技馆,感受当今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走进社区、企业,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自2017年以来,潍坊高新区志远小学精心设计和开发研学旅行课程,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让学生们走出课堂,走进自然和社会,经历与课堂上不一样的学习体验,收获在课堂上无法获得的知识和思考。学生们说,他们喜欢这样的学习,收获太大了。教师们说,走出课堂,学生们的状态也不一样了,他们展现了在课堂上不曾有的兴致和能力。
精心设计研学“路线图”
“研学旅行是一门课程。要防止随意性和碎片化,教师必须遵循课程的内在逻辑,保证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校长臧秀霞认为,只有按照课程建构要求确定课程目标,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和学习形式,研学旅行才能够真正实现其教育目的。学校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全球胜任力这一目标,立足当地资源,规划了乡土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科学启蒙教育、环保教育、品德教育等系列研学主题,每个主题包含课程名称、课程特色、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实施地点、预期成果、评价内容和方式等要素,使每一个主题的研学、每一次活动都有一个规范的“流程”,通过完整的流程,确保研学达到预期效果。
潍坊是“世界风筝之都”,风筝是当地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充分利用这一特色资源,确立了“潍坊风筝”研学主题,围绕“了解风筝历史,感受祖国传统文化;学习风筝扎(绘)制技术,体验劳动乐趣;放飞风筝,感受春天美好”3方面的学习目标,设计了学习内容。在研学旅行中,学生们在教师和家长的带领下参观了风筝博物馆。各式各样的风筝让学生们大开眼界,他们第一次知道了,原来风筝还可以有那么多的变化。在这里,他们了解了风筝的历史、应用及沿革发展,潍坊风筝的流派及分类,还有国内外风筝流派。研学结束后,学生们开展了“我是小导游”活动,把自己在研学活动中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方面向同学做介绍,把自己扎(绘)制的风筝放在班级教室里展览。
“通过这次研学旅行,我知道了有关风筝的很多知识,还学会了唱与风筝有关的歌曲。”四年级学生夏文文高兴地说,“我还自己动手画风筝,跟同学一起在广场上放风筝。”
该校还充分利用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一资源优势,开发了潍柴、歌尔蓝色智谷等研学实践基地,组织了体验高端制造业、3D打印、人工智能、现代VR技术等研学活动,让学生们走出课堂学科技。
让研学旅行与学科学习建立“链接”
为了让学生们真正在旅行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在设计《美丽的家乡》研学主题时,臧秀霞与各学科教师一起精心设计研学内容和形式,根据潍坊的风土人情、文化特色,在主题学习中融入了语文、数学、英语、思品、传统文化等多个学科内容,编写了《研学手册》。在接下来的研学过程中,学生根据《研学手册》的引领,绘出6幅与家乡有关的作品,写出5篇生动有趣的与家乡有关的文章,用思维导图梳理出家乡的名胜古迹、特产,有感情地朗诵5~10首有关家乡的诗歌,背诵5首与家乡有关的古诗,演唱1~2首与家乡有关的歌曲,用手工等不同形式制作出家乡的特产,制作“魅力潍坊”相册。这些让学生们收获颇丰的成果中,有语文、数学、英语等内容,也有美术、音乐、手工、摄影等,学生们在研学中完成了与课堂上不一样的学习。
“这种体验式的研学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更让孩子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收获了成长。”在学校组织的研学成果展示交流会上,三年级学生家长颜廷胜看到孩子的成果后,既高兴又自豪。
研学旅行,不仅仅学知识
亲手尝试活字印刷操作,用一个个铅字将一首首诗歌进行排版,然后是润墨、铺纸、拓印……在“最美中国字,骄傲中国人——中国汉字的起源与活字印刷术”研学活动中,学生们走进博物馆,不仅了解汉字的起源与演化,还自己动手操作活字印刷,真真切切地过了一把瘾。在这个研学主题中,教师还组织学生参观了寒亭杨家埠民俗文化古村的木版年画制作现场,与老艺人一起印刷了年画。当看到自己的“作品”问世,学生们不禁惊呼起来,他们切切实实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在公共场合有序排队,不大声喧哗,认真倾听导游的讲解;与同学密切协作、互帮互助……研学旅行不仅仅让学生们学知识,良好品质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的养成、规则的认知与遵守、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等等,这一切都自然而然地渗透和融合在研学活动中。
“放下课本,走出课堂,学生们不仅开阔了视野、丰富了阅历,更锻炼了意志、提升了素养和能力。”臧秀霞感慨道,“更可喜的是,研学旅行让学生们在全新的学习中学会了如何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