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高等教育 “三无”名师王希超 我省高校二十五个学科增列为山东省一流学科 向教师致敬! 青岛理工大学:万名新生体验“一键式”便捷报到 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在济南职业学院举办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用能源架起“一带一路”青年成才“彩虹桥”

第7版:高等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高等教育
07

“三无”名师王希超

□ 本报通讯员 翟荣惠

在山东农业大学的本科生中,凡是上过高等数学课的,很少有不知道王希超老师的。在他的课堂上,没有人迟到,没有人玩手机。不少学生提前一个小时去占前几排的好位置,班外或院外学生搬其他教室的凳子去蹭课。课下与舍友一起聊聊王老师,表达膜拜之情,是在一届届学生中反复上演的故事。

就是这样一个在学生中知名度颇高、教学效果很好的教师,在网站的师资介绍里,他的简介却是“没有研究方向,没有科研项目,没有学术论文”。

“大道理”和“小手段”

1987年,王希超从山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山东水利专科学校当数学教师;合校后,又来到山东农大信息学院数学系工作。近些年,他一直教理工类的数学课,就是最难学的高数A。王希超说:“对自己的职业,我一直心存敬畏。从上课时的体面穿衣到每一分钟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都必须对得起学生,对得起教师的这个身份。”

王希超的同事冯巍评价道,许多教师认为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王老师则坚持“学生就是学生”,教师要把好的东西教给学生,让他们不但掌握知识,更学会如何学习和勇于担当。

尽管讲话时有点自带笑意,但王希超从来不会特意哄学生开心。2016级计算机系学生孔祥雨说,上第一堂课时,王老师让同学们把“自控”两个字写在课本上,叮嘱大家一定要把自己看作成年人,建立起对学业、对家庭的责任心,明确学习目标。自控,首先从上课不玩手机开始。他告诉每一名学生:“我的课上不允许有一个不听课的同学存在,不允许任何人的手机铃声响起。既然坐在这里不能分神、不能玩,还是好好听课最划算。”

不少学生说,在听王老师的课时,手机好像成了炸弹,他们上课前反复检查好几次是否设置为静音,或者干脆关机。因为一旦铃声响起,就按旷课两次处理,既要写检讨,还要给老师擦黑板。王希超说自己还“威胁”学生:“高等数学是挂科率最高的一门课,如果你们一开始学不好、考不好,补考会更难。”

王希超眼中的学生只有两类,即爱学习的和不学习的。爱学习的有目标、有担当,不学习的人是可耻的,没有责任心,对不起父母和朋友,更对不起自己的未来。大家要远离不学习的学生,减少负能量影响。

王希超说,他“好为人师”,强势地给学生灌输“大道理”,“逼迫”大家用功学习,只不过是用一点“小手段”引导学生们把学习当作爱好。初入大学,不少学生有“松一松”的心态。鉴于此,教师必须引导大家紧张起来,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有兴趣了,自然就愿意学了。

老笨方法与厚重情怀

一个如此严厉的教师却受到一届届学生尊敬和追捧,自然是因为学生心中自有天平。一名学生说:“王老师上课不看课本和讲稿,坚持板书,很酷;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关注我们的反应,很亲切;例子生动,热情洋溢,语言幽默,课堂有活力。最关键的是,大家都能考出好成绩。”

2016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昌宇栋告诉记者,有一个学期,他参加的学生活动特别多,上课时经常觉得累,但是听王老师讲数学题就特别有精神。“他不停地讲,一直在黑板上演算,还经常自己说上半句,让我们接下半句。我们只要全神贯注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就能听懂。”

不带教案,板书演算,一度是王希超最显眼的两个标签。

现在,几乎所有的课程,老师大都带着课件,用PPT演示,但是王希超一直坚持板书,写了擦,擦了写,粉尘飞扬,神采也飞扬,只是因为“用板书可以生动地展示解题步骤和多种方法”。实际上,他有比较严重的鼻炎,接触粉尘后很难受。

许多学生表示,王希超是他们在大学里遇到的稀有的坚持用粉笔做题的老师。昌宇栋说,从王希超的课堂上,他学会了一个重要的解题方法,就是把问题一层层剥开,抓本质、看核心。

分析数学题时,王希超随时关注着学生的眼神、表情和应答的声音。每节课的内容,他都会把重点、难点、疑点、考点、记忆点等做出标记。记忆点不只是公式、定理,还有例题里的重要结论。王希超说:“一提哪里是重点,学生马上就听得带劲儿了。他们习惯记数学公式,对例题里出现的结论缺乏关注。实际上,这个结论在解其他题时就成了定理与公式。结论记多了,做题也就顺畅了。”

看到学生从迷茫到清晰,从恐惧到自信,他颇有成就感。2016级计算机系学生孙潇说:“我刚进大学时就听高年级同学说,高等数学特别容易‘挂科’。但是,我跟着王老师学习,觉得学数学成了一件有意思的事儿。”

为了能和王希超老师离得更近些,把推导的过程看得更清晰些,占位成了同学们之间的传承。昌宇栋和孙潇告诉记者,上学期,他们是下午第一大节上数学课。上午的课一结束,他们就会冲进教室,开始占位。有的同学中午干脆就在教室里打个盹儿,以免自己的最佳位置被人抢占。

学校从 2001年开始实行学生为老师打分制度。16年来,王希超的得分一直在全院教师中名列前茅。

让课堂从“精彩”回归“明白”

校长表扬王希超“像个老教师”,认为“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多年的同事徐胜荣说,王希超老师对所有的讲课内容都烂熟于心,其实是背后下了大功夫。

王希超说,自己确实是属于一上讲台就兴奋的人。年轻时,他最看重的就是如何把课讲得精彩,脱稿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功底。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现在越发看重学生能否理解、明白。但是,课堂魅力依然不减。

刚开始上课时,45分钟的一堂课,王希超至少要准备4个小时。他不但记住所有的内容,还从头到尾重复几遍。

高等数学的每一章第一节都是概念,后面是定义、公式、计算、应用。数学上的概念死记硬背没啥用,必须换成容易理解的语言。

“一定要注意‘马后炮’!所谓的‘马后炮’,就是方程后面的条件。”“洛必达法则是西药,等价代换是中药,中西医结合疗效好!”“证明题中逐渐缩小区间范围,就像水池里有一个宝贝,我们逐渐向外排水,一定能把宝贝找到!”……这些网上流传的 “王希超语录”,是王希超课堂的另一种精彩。

每次下课后,王希超并不离开课堂,而是在那里琢磨这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做教师不能算亏与赚

数学系有不少教师主持过大课题,写过有影响的论文,但王希超不为所动。他说:“我的精力有限,只想怎么上好课,把这一件事做好。学生取得好成绩,就是对我最好的奖励。”

一个老领导非常欣赏王希超,督促他写论文、参加比赛,但是他拒绝了。由于他评不上正高职称,老领导觉得他有点亏。王希超非常平静地说:“没什么亏与赚!讲好课,就是人生最大的收获。”信息学院党委书记李广松和院长李西灿都格外敬佩王希超对教学的投入和对名利的淡泊,鼓励年轻教师以王希超为楷模和榜样。

多年来,王希超习惯提前去教室,课间答问题,课后做辅导。每个小课间,都有学生拿着题来请教他;一大节课结束后,会有更多的学生围上来,导致他经常赶不上班车。在数学系年级QQ群里,常有学生请王希超解答问题。他不但有求必应,还会提出多种方法。

“您年年讲课,天天回答学生的提问,但是这些问题对您来说可能过于简单。作为一位大学老师,您有时候会厌烦吗?”记者问。

“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水平去衡量学生,每一堂课都是有对象的教学。我换位思考,从学生的理解能力上入手,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就永远不会产生这种心态。”王希超说。函授生、专科生、本科生,他都教过,也辅导过考研的学生。“我上课时说半句、留半句,就是为了看同学们的反应。如果我发现学生的声音小了,就调整讲课的方式。”

每年教师节或者新年时,王希超都能收到几百条学生的祝福短信。他不是班主任,但是他带过的班级,学生的课堂纪律和学习能力与别的班明显不同。这些学生的身上不知不觉打上了王希超的印记。

几名接受采访的学生都表示,他们不关心老师获得过级别多高的奖励或者发表过多少文章,在乎的是这节课他们有没有听懂,老师是不是真的为他们尽了心、费了力。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