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输血”到“造血”的教育援疆“山东模式”
崭新的校园、不断补强的师资……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104团中学校长吴朝明眼里,9月是个收获时节。在山东援疆教师“组团式”支教的帮助下,该校成为乌鲁木齐市办学成绩提升最快的中学之一。
此时,相距1500多公里外的南疆喀什,疏勒县实验学校的学生们正坐在山东援建的国学课堂里认真地学习国学知识。琅琅的读书声从教室里传出来,在校园里回荡。
开学临近,二次援疆支教的莱芜市教育局教科所所长潘林亭也来到了兵团十二师。再次回来,16年前援疆支教的情景仍历历在目。这次,56岁的他要将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这里的孩子们。
从天山脚下到戈壁绿洲,从落后学校到办学新秀,从高辍学率到普及国学。教师节前夕,记者远赴新疆,走进多个山东援疆的受援地区,目睹了在一批批援疆教育人的“传帮带”下,通过聚焦“组团式”教学、国语教育、精准化督导等教育援疆模式,当地教育事业实现的蜕变。
从“输血式”到“造血式”的转变
“在我们学校,山东援疆教师主要集中在高三学年段从事教学业务指导。他们的课常常成为学校里的示范课,很多老师主动去听课学习。”吴朝明介绍,“托管式”组团教学援助让人数有限的援疆教师们业务优势能集中发挥出来,不但能快速提高教学质量,也从各个方面给其他教师起到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受益于这种“组团式”教育援疆模式的不仅是104团中学。在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实验中学,早在2014年8月,10名来自日照的援疆教师就全面承担了该校高一年级中随机选出的两个班的教学与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后来也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不出家门的内高班”。近两年来,麦盖提实验中学的学生成绩越来越好,“内高班”的教学成绩更是位居地区第一。
以“内高班”“托管式”组团教学为支撑,一个班级的变化带动了一所学校,一所学校又提升了一处受援地的教育水平。几年来,山东教育援疆团队根据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出了 “集中支援一校一班、集聚引领示范效应”,主推“组团式”集中支教帮扶的新模式,从而进一步打造教育教学中的“山东模式”,实现由“输血式”到“造血式”援疆的深化提升。
打出国语教学“组合拳”
教育援疆中,语言问题往往是山东教师要面对的第一道“火焰山”。
2000年,潘林亭第一次援疆支教到兵团农四师76团。令他印象最深的是,每次到当地最偏远的两所少数民族学校做调研,交流都成了最大的问题。“学校里多数老师国语水平不好,双方交流基本是连说带比画。”后来,他每周去给两个学校的教师们上两次语言课。就这样两年多坚持下来,很多老师才可以用较为标准的国语给学生们讲课。
十几年过去了,如今双语教育仍是教育援疆的重点之一,全疆国语教师总量不足,结构性短缺的情况仍然存在。以山东援建的喀什地区为例,受援四县均为少数民族人口集中分布地区,家庭、社会交流语言以少数民族语言为主,国语使用率低,以维吾尔语为主要授课语言的双语教学模式占主导地位,导致实际的双语教学成效不高。
为此,山东在援疆语言教育上再次打出了“组合拳”。
今年6月25日,日照援疆教育发展中心在麦盖提县揭牌成立。这是山东省创新成立的首家援疆教育发展中心。国语教育将成为该中心的重要研究推广项目。
山东援疆指挥部还以购买服务方式创新开展师范类大学生国语实习支教。2018年上半年,共有201名山东大学生到喀什地区实习支教。该支教项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教师队伍不足的问题。
在诸多举措中,山东教育援疆特别打出了“文化牌”,通过国学课堂、孔子学堂等项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当地的基础教学中,疏勒县实验学校便是其中的典型。国学课堂不但能够让学生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较好的认同理解,更有助于培养他们学习国语的兴趣热情。
值得一提的是,山东援疆指挥部还多次牵头组织受援地少年儿童到我省各地参加访学和夏令营活动。今年7月份,十二师67名师生就参加了以“援疆相伴齐鲁行、访学寻根共圆梦”为主题的夏令营访学活动。通过参观在鲁高校,接受孔府拜师的儒家文化熏陶、协作共赢的拓展训练和开展结对交友的“手拉手”活动,营员们在感受深厚的齐鲁文化的同时,增强了民族团结意识,升华了民族情感。
教育督导,填上3000万元“教育欠账”
“教育援疆不仅是教学业务的对接帮扶,还从行业机制上全面引导促进。”兵团十二师教育局副局长黄瑛告诉记者,就在几年前,十二师辖区的教育整体水平在乌鲁木齐还是较为落后的。
记者了解到,受到过去体制影响,当地“教育欠账”很多,师教育局曾面临“无米下锅”的工作局面,这也造成了下属学校教师队伍流动性大,甚至有些学校必修课程没有老师上,教学质量不断下降。
“能够看出的是,当地教育督导机制存在很多问题。”山东省教育厅援疆干部、十二师教育局副局长冯天晓表示,山东省除了有针对性地选派优秀教师带动全师各学校的教学工作,还加大了对全师的教育督导工作支持推进,尽快填补“历史欠账”。
去年底,山东省派出6名教育督导评估专家,代表兵团对十二师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进行了过程性督导。在查看了全师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后,他们提出了非常富有针对性的反馈意见。这份专业性的意见引起十二师师部和兵团领导的高度重视,并组织了认真整改。截至目前,已经补拨欠拨的“三个增长”教育经费3050万元,将教师培训经费纳入了师本级财政预算,补拨土地出让收益应计提并用于教育的1.9亿元。
最美的“老面孔”和自费的3D打印机
8月下旬,国家“万名教师支教计划”山东省选派的200名教师抵达喀什,开展为期2年的援疆支教。
在这批教师中,有许多二次援疆的“老面孔”。来自曲阜师大附属实验学校的英语教师王冰新就是其中一位。一个多月前,她刚刚在麦盖提县刀郎一中完成了上一个支教任期。
“支教时间是有限的,能把学生们的求知欲激发出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支教一年下来,她教授的孩子们从最开始连国语都说不标准,到能流利地朗诵英语课文,外语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
而这一年里,远在日照老家的女儿正要高考,年迈的父母身体一直不好。想到这些,王冰新常常一个人抹眼泪。但转念一想,支教的工作刚刚进入角色,就这么回去岂不是半途而废?于是,在得到亲人的理解和支持后,王冰新二次来到麦盖提,继续她未完的支教事业。
留下的教师要在援疆战线上继续奋斗,回去了的教师也在这里记刻下了他们的汗水和贡献。
兵团十二师高中的创客教室里放着一台全校唯一的3D打印机,这是上一批山东援疆教师金强留下来的。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里的机器人和3D打印机是金强自己花3万元钱买来用于教学的。
“来援疆一趟,总得把我最拿手的教给孩子们。”临走时,金强曾告诉同事,看着孩子们从对机器人和3D打印一无所知,到后来已经具备国内大赛参赛水平,他觉得,自己的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如果不是家里只有媳妇带着10岁的儿子,他也想留在这里继续援疆。
后 记
山东开展教育援疆已走过了20个年头。据统计,援疆20年来,山东省累计派出 1300 多名教师参与援疆建设,并在财力物力上投入巨大支持。2017年,山东安排教育援疆资金1.55亿元,以提升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为重点,通过不断创新“组团式”教育援疆模式,聚焦扶智、扶志、扶知,在国语教育、教师选派、职业教育、结对资助等方面形成了教育援疆的全面性帮扶。
下一步,山东计划实施教育援疆“百千万”工程,通过鲁疆两地“百校牵手”“千生定向”“万师援教”三项工程,帮助新疆受援地区进一步提升教育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