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三味文摘 严复家教中的中国文化道统 网络语言侵占年轻人词库 名人与汉字的故事 德国出土最老图书馆 切莫高估孩子的学习能力 低估孩子的生活能力 济南红叶谷秋色 郑板桥:明好人之理 爱天下农夫 蚊子催生无痛微针

第4版:三味文摘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三味文摘
04
【名人故事】

郑板桥:明好人之理 爱天下农夫

□ 林鹄

清代画家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当县官时,儿子小宝留在兴化乡下弟弟郑墨家。小宝6岁上学,为教育儿子,郑板桥专门给弟弟郑墨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他的“道”是什么呢?郑板桥说:“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郑板桥最重视的还是儿子的品德,他嘱咐弟弟:“我不在家,儿便是由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幼子而姑纵惜也。”后来,郑板桥把儿子接到身边,经常教育他要懂得吃饭穿衣的艰难,要同情穷苦人,要“明好人之理”“爱天下农夫”。由于郑板桥的严格教育和言传身教,小宝进步很快。郑板桥还平等对待自己的孩子和仆人的儿女,他说:“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别人。凡鱼餐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喜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头肉乎!”

《老子》云:“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这是一句至理名言。从古至今,没有谁能将物质财富传之无穷,而凡是人才辈出、长盛不衰的家族,无一不有良好的家风传承,所以说,比起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才对子孙后代更有益。

(摘自2018年第13期《 人民周刊 》)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