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在诗外
古代诗词大家,如苏轼、李清照等人,他们的诗词大都记录了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但因平实、自然、亲切而成为佳作。这就提示我们,写文章只要选择独特的观察方式和思考角度,就能写出新意。而要达到新意,就要多在“诗外”下功夫。
描述风景名胜的文章大多文字优美,词汇丰富,用语精当。在学习这类课文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并适当进行词句的理解和扩展训练,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功底及文化底蕴;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进行阅读感知,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例如,在教《颐和园》一课时,教师问:“课文写了哪里的美景?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或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这里的美景?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课文中的哪些词语、句段让你感受到颐和园的美?”学生经过思考,就会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全景式的整体感知。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如“清爽”“隐隐约约”“举目远眺”“金碧辉煌”等,进行拓展练习。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说出“清洁”“朦朦胧胧”“高瞻远瞩”“富丽堂皇”等词语,并且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词语,夯实写作基础。
首先,教师要有一个合理的定位,选择好着力点。要注意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按照一定的顺序,围绕景观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描写。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校园的可爱。比如,在一篇描写校园景色的作文中,男生王心鹿这样写道:“刚走进用‘铅笔’搭起来的大门,就看见一本又一本‘书’摞起来作为底座的塑像。塑像的最上端有一颗巨大的心,这颗心相当于我们全校师生千百颗心的总和。”看,这名学生的想象力多么丰富!其次,教师除了对教材本身进行拓展研读,深入探究课文中典型的或具有迁移价值的知识点,还要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例如,在教《颐和园景物传说》一课时,我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观察、体验生活,收集有关信息,交流读书心得。在经过一个星期的观察、记录之后,我将学生们的日记收上来。在阅读了这些日记后,我高兴不已。虽然学生的语言还略显稚嫩,但是能将我们学校几处明显的景物描写清楚。例如,在描写大门时,段世辰写道:“我们的学校大门造型很特别。远远望去,大门的顶棚像一本红色的大书,门两边的柱子像两根削尖的铅笔,它们支撑着顶棚。一看大门,就知道里面是一所学校。”看来,如果学生有所准备,就一定会把观察到的事物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