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高等教育 新农村生活越来越好 山东大学推出全国首个在线微专业 如约8年的“迎新盛宴” 音乐迎新是大学精神的独特表达 黑发积霜织日月 粉笔无言写春秋

第7版:高等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高等教育
07
【沧桑巨变四十年】

大学生调研发现

新农村生活越来越好

本报讯(记者 孙军 通讯员 曹玉洁)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卧薪尝胆,中国巨龙腾空而起,华夏大地发生沧桑巨变。

暑假里,青岛理工大学“知行萌芽”大学生新农村观察调研实践团赶赴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潼川镇解放村,通过参观考察、专项走访、听亲身故事,围绕2008年大地震至今10年变化、“精准扶贫”政策、留守儿童问题和厕所改革现状开展专项调研活动,切身感受40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震后十年,四川正在越变越好

“在那次大地震中,我的几个同事走了,很多生命被大自然收了回去。不过,我还好,只要活着,就不算悲剧。我们尚在途中,今后仍要继续前进。”现就职于中建二十三局安全质量部的冷星星向“知行萌芽”实践团的大学生讲起自己的故事。

在10年前那场波及大半个四川的地震中,属于较重灾区的绵阳市一时与外界隔绝,基本陷入瘫痪状态。“在震后24小时里,救援设备很难进入灾区,只能靠就近的简易设备与就地的原始工具展开救援。而救援的黄金时间恰恰就是这24小时。”冷星星说起了10年前援建的细节。

除了建筑构造上的抗震,还要重视思想意识上的“防灾”。国家援建地震灾区时配备的教学设施很先进,多媒体、投影仪一应俱全,但是没有能与之相匹配的师资力量,没有人会用。

“现在好了,在包括山东在内的全国各地人民的大力支持下,震后重建工作很顺利。仅就我们绵阳来说,10年的变化挺大。从基础设施方面来讲,医院、学校都建设得很好。以前,很多村是不通公路的,现在是‘村村通’。”冷星星说。

实践团的大学生了解到,10年来,巴蜀大地上各种支教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汶川的师资力量不断增强;汶川城区的房屋抗震等级已由七度提高到八度,轻体量装配式建筑的普及率达到20%;“基础隔震法”与“深灌卤水法”等主流抗震方法已在汶川集中实施,重建后的汶川正在越变越好。

“十里荷塘”特色农业产业助力精准扶贫

“在解放村,村民外出务工的比例较高。外出务工者以青壮年为主,大概有400多人,占总人口的30%多。帮扶老人和留守儿童,成了工作重点。”解放村党支部书记刘世伟向大学生介绍着村里的情况。

据了解,解放村一共有498户、1547人。其中,贫困户有53户、162人。村子里的扶贫工作具体精细,健康扶贫、林业扶贫、金融扶贫、电商扶贫、贫困户建档立卡、民政医疗救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等各个方面的扶贫政策全面开展,帮助村民脱离贫困。

解放村位于三台县城西5公里处,紧临鲁班湖、云台观、凄江汉墓群风景区,地理条件优越,空气质量良好,森林覆盖率达78%以上。村中有自然形成的荷塘,荷塘面积达1100多亩,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

从2010年开始,村“两委”凝心聚力,由“十里荷塘”入手,发展集体经济,定位在一、二、三产业相融发展。首先,通过土地流转,成立合作社,将老百姓手头闲置的土地按照700元一亩的流转费用集合起来。然后,解决了留守的中老年村民务工问题,务工收入成为村民家庭的主要收入。其次,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带动了“农家乐”等旅游业的发展,既消化了本地生产的家禽和蔬菜、水果,也留住了城里人,带来了更高的消费。10年来,村里的人均收入从几百元上升到1万多元,实现了脱贫。

通过这些年的经营,解放村打造了三台县特产“梓州六锦”,涵盖了“十里荷塘”莲藕系列产品,同时带动了农产粉条、麦冬、橄榄油、泡菜等农副业的发展。又通过电子商务,实现了线上线下结合销售。下一步,解放村力争创建三台县的产业共融现代模式新农村。

关爱留守儿童,让流浪的心回家

12岁的琪琪从小和年迈的奶奶生活在一起。在她出生后8个月,她的妈妈因病去世,爸爸便以打工为借口离家外出,至今杳无音信。

据刘世伟介绍,村里还有很多同琪琪的情况一样的孩子。目前,由留守儿童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质量与普及率难以得到保障;二是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身心健康堪忧。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当孩子遇到心理问题时没有倾诉对象,得不到正常疏导。这两方面的综合作用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埋下了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差、性格有缺陷。

“我们村一共有80多名留守儿童。

从2012年开始,每年寒暑假,村里都举办留守儿童辅导班,帮助这些孩子度过充实又有意义的假期。”刘世伟说道,“最近几年,参加辅导班的人逐步减少,从第一年的90多名留守儿童变成今年的46名。这是一件好事。它说明,农村越来越多的劳动力选择回乡就业,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儿童的教育问题。”

为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三台县制定了“11331”发展战略,鼓励和扶持青年创业。该县还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使得劳动力回乡就业成为可能,留守儿童期盼父母回家不再是奢望。

结合专业特色,聚焦农村“厕所革命”

在党的十八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是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标志。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

由于基础设施不配套以及陈旧观念的影响,农村旱厕大量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和群众的身体健康。有关调研报告中指出,农村地区80%的传染病是由厕所粪便污染和饮水不卫生引起的。

在调研中,“知行萌芽”实践团的大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特色,走访了三台县环保局等部门,在街头进行问卷调查采访,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对解放村的厕所革命提出了一些建议。

生活污水治理体系一旦建立,厕改的效果便开始真正显现。

最先感受到如厕环境改观的是“农家乐”的负责人。2012年,“十里荷塘”基本成型,解放村成功举办了首届“荷花节”,当时就吸引了2万多人前来观光。村里由此派生了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及旅游服务业。但村里没有一处公共厕所,让不少市民和游客遇到“如厕难”的尴尬。2014年,解放村建成了第一处公共厕所。一名“农家乐”经营者说:“公共厕所里面干净卫生,还有专人管理。对此,游客的反映非常好。我相信,‘农家乐’的生意会越来越好。”后来,随着解放村第一阶段“厕所革命”计划的推进,村民家里的厕所也陆续改为干净卫生的“三联式沼气池式厕所”。

“厕所革命”是对传统观念、生活方式和环境建设的深刻革命,是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通过实施厕改工作,可以带动农村的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改善,拉动乡村建设投资和乡村旅游以及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