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院校传真 从“0”到“1500”的蝶变 信息快递 中国海洋大学首期“筑峰•繁荣人才讲坛”开讲 青岛科技大学“一人一基地”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烟台大学获评“山东省粮安之星” 描画秋天的山林 山东职业学院:“红蓝青”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学校品牌 同频共振 同步共进

第3版:院校传真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院校传真
03

从“0”到“1500”的蝶变

——看枣庄市山亭区桑村镇中心小学如何一跃成为“家门口的好学校”

□ 本报记者 管恩武

金秋的阳光洒在枣庄市山亭区桑村镇中心小学的校园里,把一幢幢漂亮新颖的教学楼染成了金色。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在功能不一的阅览室、录播室、音乐室里,学生正聚精会神学习,书声乐声不时飘荡在乡村上空。看着眼前的校园,校长宫德强如数家珍:“我校现如今学生数达到了1500人。”可谁能相信,一年前,该校竟还是招生数为0的空壳校。

作为省级财政困难县的一所城乡接合地段的乡村小学,桑村镇中心小学一跃成为“家门口的好学校”,实现了桑村镇教育的精彩“逆袭”,其背后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量身定做”家长需要的便捷服务

2017年5月,山亭区教育局选派局信息中心主任宫德强担任桑村镇中心小学校长。上任伊始,摆在宫德强面前的难题是,一些学生家长不惜花大价钱把孩子送到周边城区的优质学校,导致大量农村学生外流,学校成了空壳。

宫德强知道,这与学校缺乏服务意识,不能满足家长需求有很大关联。针对此,学校牢固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现代管理理念,从吃、住、行等方面解决家长和学生的后顾之忧。围绕学生“行”,学校主动与公交公司对接,开通了通往全镇各村的定制公交,每天按时接送学生,有效解决了学生上下学“最后一公里”难题;围绕学生“吃”,学校投资158万元建设了高标准餐厅,实行封闭管理,确保学生“喝上热水”“吃上热饭”“吃上营养餐”;围绕学生“住”,学校投资789万元建设了综合楼和学生宿舍,完善了空调等设施,配备了宿管员,为住校生提供了温馨的环境。

“太好了!”一年级二班学生家长黄家坤高兴地说,“有了这样贴心的服务,俺们外出打工也放心了,再也不用舍近求远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了。”“量身定做”的优质便捷服务,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以至于今年招生时出现了家长凌晨5点排队报名的场景。

“倾力打造”社会看得见的优质教育

“看得见的优质教育就是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每个环节,见证孩子的成长,见证学校的发展。这是让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学习,进而留住学生、取得家长信任和支持的重要法宝。”该校教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学校团队在“让家长看得见”方面做足、做细了功课。他们定期召开家长会,带领家长参观学校,了解学校发展愿景、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等,让家长“看见”学校的发展变化。他们通过各种活动让家长“看见”孩子健康成长。一年来,邀请家长参与体验“感动校园人物评选”“习惯之星评选” “少先队入队仪式”“家长进校当考官,家校共育共成长”“亲子趣味运动会”“赴徐州贾汪研学旅行”等,观看“庆六一演出”等10余场次,家长参与率100%。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彰显学生的个性,他们整合本校师资力量,最大限度利用现有的硬件设施,开设16个特色课程和社团。全校师生努力打造“特色课堂百分百”,即学校学生100%参加,100%的学生拥有至少1项特长;教师100%参与,100%的教师才能得到展现;学校场所100%使用,100%的器材设施都能合理利用,努力形成“教师有用武之地、学生有特长、学校有特色”的良好格局。

在做好发展软环境的同时,学校高起点做好顶层设计,响亮地喊出了“五年三步创省规,建成教育新中心”的愿景和“不出桑村就能上实小”的目标。高标准配备了录播室、微机室、实验室、心理咨询室、餐厅、塑胶操场及音体美器材,为每个教室安装了空调,班级实现了“班班通”,教师实现了人手一机,让农村孩子享受和城区学校一样的硬件配备。

“开放共赢”办师生幸福成长的乐园

“借力发展,赶超跨越”是当下桑村镇中心小学教师团队的共识。面对农村孩子尤其是留守儿童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该校制定了“四借”方针,着力促成乡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到优质教育。

借名校之力,办理念最前沿的现代教育。学校积极争取区教育局、桑村镇党委政府和桑村镇教委的支持,从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引进优秀管理团队。该校还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训骨干教师,打造出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同时,积极促成学校成为区实验小学集团分校,与枣庄市实验小学结成对口支援校,与上海翔宇教育集团淮安曙光双语学校结成教育联盟共同体,与荣成市蜊江小学结成对口协作校,与滕州市实验小学缔结联盟校。与以上各校开展人员挂职交流,有效助推了该校以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做最好的教育。

借“新教育实验”之力,办让师生幸福快乐的教育。该校积极营造书香校园,缔造完美教室,开展“每月一事”等活动,让师生从原来的每天上课、做作业的枯燥环境中走出来,在活动和游戏中快乐学习、成长,努力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借教育科研之力,办高质量的教育。该校通过邀请名师送课、区域联合教研、同课异构等活动,创设机会促进教师快速成长。一年时间就培育出区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12人、市优质课获奖者5人、省优质课获奖者2人,带动了教学成绩大幅度提升。

借家委会之力,开放合作办学。学校多形式搭建“家校连心桥”,健全完善了全方位育人机制,邀请家长听课、当考官等,参与学校规划、管理、建设等重大决策,共同构筑民主管理的新格局。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