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新闻 终生难忘的几件往事 让教育扶贫旗帜高高飘扬 “禁毒知识进校园” 山东理工大学兰玉彬教授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省教科院组织名师赴菏泽送教支教 高唐县向新疆疏勒县八一中学捐赠7万册图书 “我就希望我的学生爱上体育”

第2版:新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新闻
02

终生难忘的几件往事

□ 何乃华

编者按: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改革开放大潮叠涌,推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每一个人都是这场伟大变革的参与者、亲历者、见证者,个人的经历都与国家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为了更好地反映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的巨大变化和伟大成就,山东教育报自今年7月起开展“讲教育故事,看沧桑巨变——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活动。活动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响应。他们置身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大背景,用饱含情感的笔触,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自己或者身边的人与教育有关的经历,以及所见证的教育的发展变化,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描画作为经历者和见证者的心路历程与难忘记忆,从一个侧面反映大的时代变迁。本报从本期开始,设立“讲教育故事,看沧桑巨变”专栏,从征文来稿中选取优秀篇章,陆续刊登。让我们一起回望改革开放的辉煌岁月,展望充满希望的未来之路。

 我是一名乡村中学教师。在我近40年的求学和教学生涯中,有几件往事深深地刻在脑海,让我终生难忘。这几件往事的主角都是农村贫困家庭的女孩,她们因为所处的年代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命运。每每想到她们,我就感慨颇多。今天,我最想说的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改变的不只是贫穷落后的国家面貌,还有教育。40年来,正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让我曾经刻骨铭心的那些痛楚不再发生,让幸福更多地充盈在学生的心头和脸上。

往事一:小红的痛楚

小红是我同村邻居家的女孩,也是我的发小。那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刮起,而我们农村依然贫穷。

1979年夏天,我背起书包进了学堂,成为一名小学生。然而,当我怀着兴奋的心情跑去告诉小红的时候,却发现她正闷闷不乐,而她红肿的双眼告诉我:她刚刚哭过。

原来,小红也到了入学年龄,也渴望上学。可是,她的父母却坚决不让。除了家庭贫困外,更重要的是小红是个女孩子,家里姊妹又多,所以父母认为她读不读书不重要。那时,我国还没有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像小红这样从小不上学的农村女孩并不少见。对于父母之命,小红岂能违背?于是,可怜的她没有进过校园,没有读过一天书。

对于小红的遭际,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我知道她的痛楚,然而却无能为力。后来,我按部就班地上小学、中学、大学,而她居然在20岁就结了婚,远嫁他乡。时至今日,她那哭红的双眼和绝望的眼神仍不时浮现于我的脑海。

往事二:娟子的困境

娟子是我教的第一批学生中的一个。那是1992年我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的一所乡镇中学任教时接手的第一届学生。

一开始,我并不了解娟子的家庭状况,只知道她是一个矮小瘦弱但学习刻苦的学生。后来,我才知道,她的家庭非常贫困:住的是两间破旧的泥石房,没有院墙,一盘土炕上摞着两床旧被褥。父亲失去劳动能力,母亲的身体也不好……

好在娟子的父母很开明,即使生活困难也竭力供女儿上学。得知娟子的家庭情况后,我写了一篇稿件发表在外省的一家报纸上。意想不到的是,莱阳农学院一个班的师生居然捐来了300元钱。对此,我既高兴又感动。后来,娟子很争气,相继升入高中、大学。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娟子犯愁了,她家拿不出供她上大学的费用。那个时候,虽然我国教育事业有了较快发展,但是还没有出台助学贷款政策。而我那时的工资也仅够维持家计,无力资助她。

为筹齐学费,娟子一家想尽了办法,八方求借。历经艰难,她终于完成了学业。如今,娟子已大学毕业多年,并在青岛找了一份很不错的工作,正在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贡献着力量。

往事三:小炜的幸运

小炜不是我的学生,但我是她顺利圆了大学梦的知情者。

小炜是五莲中学学生,老家是农村的。前些年,父母为了方便小炜上学,举家搬到了城中村居住。不料,突如其来的一场车祸让她的父亲颈骨受伤,失去了劳动能力。她的母亲也因患有肾病而不得不长年靠药物维持……所以,2016年夏天,当 小炜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高额学费成了全家面临的一大难题。

就在小炜一家正在为学费发愁的时候,五莲中学的老师主动与县学生资助中心联系,按照有关程序为她办理了“泛海助学”资助申报手续。最终,小炜获得了5000元资助款。

2016年9月13日,当我联系到小炜时,她正在大学校园里参加军训,已经是大一新生了。当我问及她在获得捐助后的感受时,小炜说既高兴又心存感恩。她非常感谢“泛海助学”行动,非常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她还说,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成果的受益者,她一定会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以此来回报党和政府,回报社会。

(作者单位:五莲县教育局)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