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成才 家长满意
山东农大合作办学成果获社会高度认可
本报讯(通讯员 翟荣惠)9月的英国已有深秋的凉意,李雨霏的心里却热情如火——她马上要去华威大学读项目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了。今年,山东农业大学国际交流学院60%的毕业生考上了研究生,创历史新高。去年,该院有多名新生的分数远超山东省重点线,最低分也超资格线35分。自2003年招收第一届“中德班”学生以来,山东农大不断完善办学模式,提升办学水平,吸引高水平教师,严格日常管理,每一届学生都向学校、家长和社会提交了高质量的毕业答卷。
山东农大是山东省政府和教育部正式批准的第一批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机构。“中德班”是全国唯一完整引进德国学士学位课程的项目,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会计学3个本科专业。该项目引进了德国完整的教育体系,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教材、资料等均来自德国,主讲教授来自德国,教学方法和考试管理也全部从德国引进。十几年间,一批教授和企业高管先后来到山东农大上课:企业经济学教授是世界最大的咨询公司麦肯锡集团的合伙人,会计学、金融学教授是清华大学的管理学博士,教经济法、行政法的教授曾经负责编撰了德国的劳动法。
该校副校长王振林说,德方对派驻师资的重视源于山东农大对开设国际合作项目的高标准、高要求。每一门课结束后,学校都组织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不负责任、教学效果不好的永不续聘。
德国教师在该院也要执行“中国规矩”。FOM大学的Rosch教授已经受聘来校工作13年,早已习惯了“比德国更严谨的教学纪律”:3次点名不到,该课程判为不及格;补考两次不过,取消德国学籍。与其他学院相比,国际交流学院的辅导员多了一项任务——盯自习,从大一盯到大三,还包括每年暑假一年级学生的德语补习。国交学院的历届学生都把自己的大一生活形象地称为“高四”。一年两个学期,从周一到周六,每天4到6节德语课,空课时间还要上自习。
最近6年,通过德语水平考试并在FOM完成最后一年学业的学生超过85%,毕业生考研率超过50%,去世界500强企业工作的学生日益增多。在国内工作的学生对自主创业情有独钟,而不去考待遇好、稳定的事业编和公务员。
这些接受德国高等教育的学生同样是爱党、爱国的优秀青年。2007年6月,该院党委设立了留德学生党支部,并提出“把学生支部建在学生会中”的党建思路。这是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对学生加强党建工作的一种探索。据了解,留德党支部的党员到德国的第一项活动就是参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居。
山东农大党委书记徐剑波认为,中外合作办学战略定位要服务于学校内涵发展、学科融合、“双一流”建设。山东农大校长张宪省提出,中外双方要不断探索新的学科合作平台,拓展新的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层次,提升办学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