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新闻 改革潮涌四十年 教育发展谱华章 莱西:建好研学旅行“大课堂” 济南市市中区:全区1729间教室全部用上“新风” 信息化教学联盟“智慧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举行 高密举办初中生英语课本剧大赛 小创客们的节日 2018年《山东教育报》记者站暨记者培训工作会议召开 汶上县:办转学“只跑一次” 从“鸡毛信”到“E-mail”

第2版:新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新闻
02

从“鸡毛信”到“E-mail”

□ 济南市历城区坞东小学 曹莉燕

1995年,我中师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乡镇中心小学。以当时农村的标准来衡量,这可是一所“大学校”。校园里整齐地挺立着两排前出厦平房校舍,白墙红瓦,绿树成荫,花草满园,环境清新优雅。中心校里的教师也是清一色的从中师毕业的公办教师。当时,农村教育资源还没有进行整合,村村有小学,本村的学生由本村的民办教师来教。为了便于管理,镇上采取学区制集中管理。除了学生和教师不出村上课、办公,其他的诸如业务检查、师资培训也由学区中心校负责。我所在的小学既是镇中心校又是学区中心校,负责的事务自然就多了。不知是忙的还是累的,老校长整天一副愁眉不展的样子。

虽是中心小学,却寒碜得连电话也没有。每当遇到开会、检查,下通知可难了——校长和主任非得骑着“大金鹿”牌自行车逐村转上半天,下通知花费的工夫比开会还长。赶上天气不好,通知传达不到,耽误了工作,校长和主任就得等着挨批。工作头绪多、效率低,怪不得老校长整天耷拉着脸。

自从我被分配到中心小学,校长和主任下通知可以省点力气,少跑一个村了。怎么回事?原来,我们村的小学和中心校属于同一个学区。老主任便多了个心眼,无论大事小情都写在信纸上,放学时,便笑眯眯地跟我说:“还得麻烦你一件事呢!”我把折成三角形的信纸捎回村里,第二天,啥事也不耽误。

人脑毕竟不是电脑,有时候忘事自然难免。偶尔忘了捎信,我觉得耽误了公家的事,自己理亏,见了老校长就绕着弯走。老校长倒是不急不躁地安慰我:“要是在信上插根鸡毛,就忘不了了!”自此,让我捎的通知就被同事们戏称为 “鸡毛信”。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校也一样。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校长换了好几任,“鸡毛信”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

时代在发展,城乡教育布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乡村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少,城区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多。为了整合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均衡,区里采取合班并校的模式,撤销了许多规模小的村办小学,村小的学生被安排到规模大、设施全、师资优的学校就读。

我们学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变得更“高大上”了,成为镇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平房校舍被拆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气派的教学楼,教室、功能室、办公室一应俱全;操场上铺上了红绿相间的塑胶跑道,配备了各种体育器材;教学楼周围栽种了高大挺拔的法桐和婀娜多姿的垂柳,花坛里栽种了花草和果树。鸟语花香,绿树成荫,学校像花园,似果园,更是学生们的乐园。

村办小学的最后一批民办教师在1998年全部转为正式在编教师,他们的工作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学校每年都会增添新生力量,年轻的同事有的专科毕业,有的本科毕业,有的还是硕士研究生。他们多才多艺,视野开阔,给乡村学校带来了新鲜气息。

合班并校后集中办公、集中教学,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工作,教师们可以安心教学了。更可喜的是,无论办公室还是教室都配备了电脑,连接了互联网。别说是与村外联系,就是与国外联系,也是易如反掌。教育局开会、培训,镇上的各种活动安排,通过QQ群下通知,“分分钟就能搞定”。而我们上交各种学习材料,既不用手写,也不用打印出来,而是通过E-mail发送电子文档,十分便捷。借助网络远程研修,教师足不出“校”,就能零距离走近名师、专家,接触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习前沿的教学经验。

这不,一会儿写完这篇征文,我就可以通过E-mail发出了。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