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育培育品学兼优学生
品德与社会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多年的教学中,我积极探索生活化教育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生活化课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中获得新鲜体验,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目的。比如在《友爱残疾人》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进行模拟活动:蒙着眼睛走路,体验盲人走路的感觉;单手穿衣服、架拐走路,体会肢体残疾人的感受。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体验,学生们深切地体会到了残疾人生活的艰难,萌发了尊重残疾人、学习残疾人自强不息和乐观精神的思想,激发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动力。
列举生活实例,提高学生的生活认知
品课与社会课稍显枯燥,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更加感觉学习无趣,从而大大降低学习效果和质量。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融入一些鲜活的生活实例,从生活化的视角进行教学,使学科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丰富,从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知。
进行生活化评价,端正学生的态度
每名学生都渴望得到肯定与鼓励,其来源便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重要影响,积极的评价会促进学生的发展,反之则会让学生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生活化的评价,即以生为本,贴近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实际表现,以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要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内容涵盖学习过程的每个环节,对在不同环节中有出色表现的学生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努力拼搏的探究精神。除此之外,还要将学生的活动成果在班级进行展示和交流,采用师生评价、生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开展多元化评价,赞赏每名学生的独特性,肯定每名学生每个微小的进步和所付出的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评价能力,帮助他们养成尊重、欣赏他人的态度。
开展生活化实践,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生活化课程,要想让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能够看清社会中的真、善、美,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让他们有深刻体会。因此,教师要结合课程教学内容,适时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实践、去体验,切身体会品德与社会学科和自身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学以致用,提高生活能力。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到敬老院献爱心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敬老院内对爷爷奶奶进行生活的帮扶和情感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深刻体会到尊老爱幼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