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山东教育谱新篇 东营:创造教育更加美好的明天 滨州:追赶超越写华章 日照:把答卷写在人民的心上 莱芜:谱写教育新篇章 济宁:每个历史节点都耸立起一座教育丰碑 聊城:迎来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局面

第3版:山东教育谱新篇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山东教育谱新篇
03

聊城:迎来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局面

□ 本报记者 刘杨 司尚营

改革开放以来,聊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建设教育强市为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在改革开放中加快发展,促进教育协调发展,教育质量、教学管理、学校建设及后勤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已基本形成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经过40年的持续发展,聊城教育已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装备先进、队伍精良、管理规范、体系科学的良好局面,涌现出乡村教师轩云湘,以及在全国教育改革中独树一帜的茌平县杜郎口中学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改革开放以来,在解决中小学“一无两有”后,聊城的办学条件在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的过程中得到极大改善。2017年,聊城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达98.79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85.08亿元,非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13.71亿元。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固定资产总值112.70亿元,比上年增长21.24%;校舍面积达88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18%;校舍竣工面积175万平方米,新增班级2995个,新增学位139781个,全面完成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工作。

教育体系基本形成。目前,聊城已基本形成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其中,以普及义务教育为目标,实行村设小学、乡镇设初中、县城设高中的模式,中小学校建设规范发展,学校常规管理实现“过程化、精细化、常态化”。布局结构趋向优化。自1998年高标准实现“两基”后,聊城不失时机地推进教育现代化。按照“规模办学、协调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撤并规模小、生源少、环境较差的小学和非集镇所在地的初中,提高办学标准,扩建区域中心学校,实行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现有人力、财力、物力的教育效益。根据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城市化情况,又适时调减农村学校,增设城区学校。

队伍素质显著提高。1985年,全市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34811人,绝大部分是“文革”期间补充的民办、代课教师,部分教师学历、专业素质低,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经过民办教师整顿、在职教师进修提高、不断补充师范院校毕业生以及近年来公开招收高素质大学毕业生,全市教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成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脊梁。截至2017年,全市拥有在职教职工58070人, 各级各类优秀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了15%。

经过40年的持续发展,聊城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巩固,各项指标进一步提高,教育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整体发展水平跨入全省先进地区行列。值得一提的是,普通高中通过调整优化,在规模持续扩大的情况下,教育质量快速提升。2017年,聊城共输送14名飞行员,录取数量居全省第一位、全国地级市第三位,创下了19年来录取数量全国地级市第一位的辉煌战绩,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