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名学生都拥有艺体特长
——淄博市淄川区艺体教育工作掠影
大课间时间,“绳彩飞扬”的花样跳绳、婉转动人的聊斋俚曲、动感十足的武术操、刚柔相济的太极拳,让初冬的校园变得生机盎然。
在淄博市淄川区中小学校园里,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近年来,该区在推广落实“体育艺术2+1项目”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着力实施艺体“三化工程”,形成了人人有艺体特长、班班有艺体团队、校校有艺体品牌的特色艺体教育发展格局。
课内教育普及化
“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我们在全区范围内实施特色学校建设工程,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艺术教育教学活动,让每名学生至少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进一步落实‘体育艺术2+1项目’,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淄川区教体局体卫艺科科长谭冠英说。
瞄准课内,淄川区各学校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音乐、美术、体育、书法等艺体课程课时,通过开设聊斋俚曲、磁村花鼓、陶艺、乒乓球、手球、橄榄球等艺体校本课程,成立舞蹈、民乐、合唱、足球、排球、武术等艺体社团,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为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学校开办了花样跳绳、篮球、足球、排球、舞蹈、声乐、绘画、手工制作、习字等10多个体育艺术社团,让学生的体育艺术特长得到充分发挥。”淄川区北关小学副校长赵叶说。
在该校的手工制作课堂上,美术教师李媛正指导学生用采集到的各种树叶制作粘贴画。经过拼摆、粘贴、上色等环节,一幅幅精美的风景画跃然纸上。“通过这样的课程,学生们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李媛说。
课外活动特色化
单纯依靠课内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体育艺术学习的需求。为此,淄川区各学校采取课内课外互相结合、校际互通有无、传统项目融合补充的形式,充分利用阳光大课间、快乐星期三、校园文化节、小星星艺术节、班级合唱节等活动时间,开展各类特色艺体学习展示活动。
磁村花鼓是磁村中学颇有名气的特色活动,学校几乎每名学生都会敲打花鼓。在每年淄川区举办的元宵扮玩进城活动中,都能见到他们舞动的身影。
“磁村花鼓有着几百年的历史,2006年入选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既然学生们喜欢,我们就尽可能通过兴趣小组、社团活动、比赛展示等形式,为他们提供学习展示的机会,将这门传统艺术传承下去。”磁村中学校长孙隆富说。
作为首批全国足球特色学校,淄川实验中学在课外活动中融入足球元素,推广足球操,举行班级足球联赛,举办校园足球文化节,开展足球论坛,在普及足球基本技能的同时培育了足球文化。
淄川区教体局体卫艺科副科长王红介绍:“扎实有效的推动措施,既促进了各类活动的开展,又增强了学生加强自我锻炼、提升艺术修养的意识。全区各学校体育艺术活动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师资保障多元化
艺体活动深入、全面开展,师资是保障。淄川区教体局通过实施“双培”工程,一方面“走出去”,通过组织体育艺术骨干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到特色艺体名校参观学习,促进艺体教师专业化成长。另一方面“请进来”,邀请国内外优秀教练、国内知名艺术大师、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从文化馆、舞蹈协会、体育协会、艺体培训学校等处聘请专业教师,提高艺体教育发展水平。为加快艺体教育普及化,淄川区还通过支教、走教、城乡联盟等形式解决农村学校艺体教师短缺、教学质量不高问题,促进城乡艺体教育均衡发展。
其中“外聘教师,借力教学”的模式,在淄川区洪山小学发挥的效用尤其明显。为保证27个学生社团的正常运转,学校在充分挖掘自有教师资源基础上,从社会上外聘专业人士作为舞蹈、足球、管乐、轮滑、围棋等社团的授课教师。同时,积极动员全体教师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参与到社团活动中,协助专业教师做好管理工作,增强社团师资力量。
“随着学生学习体育艺术项目种类的不断增多,学校将根据需要开设更多适合学生多元发展的社团。”洪山小学校长陈晓花说。
“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全面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发挥特色学校的引领作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淄川区教体局局长牛少健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