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亟待重视
大学生是我国当下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他们的意识和修养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程度。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大学生都是充满阳光和活力的代表。然而,实际调查结果让人触目惊心。数据显示,13.0%的学生认为自己被心理问题困扰,接近70%的大学生表示自己身边有同学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而仅有1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不存在心理问题。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除了明面上的暴力倾向、沉溺娱乐、自我放纵等较为严重的问题以外,在性格情绪塑造、人际关系培养、恋爱与性心理等方面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如果以“合理安排时间,积极发展自我,提高知识、技能和修养”为优秀大学生的评判标准,那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很难达标。如果仅凭外力来一一发现、解决,不仅任务量巨大,而且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也不可能做到根除。所以,加强自我修养是大学生应当秉持的信念。
一句“高中使劲学,大学就轻松了”成为很多高中生学习的动力,也成为毒害大学生的源泉。当大学生意识到这一观点的错误时,大好时光已经流逝。从社会职场的实际需求来看,职场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九成以上都是在大学里学习的。对于一些专业性较高的电子计算机等专业,专业知识的学习基本上都是从零起步。如果大学生荒废了学习时间,将难以就业。所以,大学生急需做的事就是改变观念。
大学生要想实现观念的转变,可以从消除自己的“心理补偿感”开始。在大学阶段,很多人放纵自己、懒惰懈怠,是因为他们认为“以前太苦了,上大学后需要补偿”。从高中升到大学之后,很多学生的父母不在身边。在监管松懈和精神涣散的双重影响下,他们在大学生涯的起点就出现了错误。鉴于此,笔者向大学生提出建议:在知识学习上,要与学校课程挂钩;在行为控制上,要有自律意识,拒绝诱惑,不熬夜、不酗酒,以饱满的精神迎接每一天。另外,要有明确的榜样。在榜样的选择上,不一定非要以历史名人为榜样,以自己身边的优秀大学生为榜样反而更有说服力。
参加社会实践,多与人沟通,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所以,在大学里,大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多参加社团,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其视为自己的第二课堂,学习一些技能,积累一些社会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总之,大学生要学会自律,明辨是非,不为外界的诱惑和错误的意识形态所左右。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2016级外国语学院朝鲜语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