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烤红薯
寒风乍起,天气一下子就转凉了。小城的大街小巷,一夜间冒出了好几个卖烤红薯的摊点。一个硕大的油桶改装成的炉子,里面燃着红红的炭火,将红薯一块块架在炉壁上,让温润的炉火慢慢地烤。烤熟了的红薯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吸引了不少行人驻足购买。
将红薯烤着吃,可以说是一种最原始又最简朴的吃法了。在冬季,捧一块烤得滚烫的红薯在手,未及吃下肚已感觉热乎乎了。面对此情此景,像我一样的乡村游子怎会不忆起那段浓浓的乡情呢?
小时候在乡下,家家户户用砖砌的灶台做饭,燃料则多是稻草、麦秸等农作物秸秆。庄户人家过日子讲究精打细算,饭熟之后,灶膛里的余烬还红旺着呢,用水浇熄了太可惜,于是,母亲总会拣几个红薯埋进去煨好。傍晚,我放学回来后如饿虎下山似的到处找吃的,碍于在田间劳作的父亲还未收工,母亲就会扯着嗓子喊:“锅灶里烤了红薯,先吃了垫垫饥。”
我从灰烬里扒出红薯,剥开其乌黑的焦皮,露出黄澄澄的瓤儿,顿时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香味。放在嘴里咬一口,软酥酥、甜丝丝的,甭提多好吃了。剥过红薯的手上沾满了黑乎乎的炭灰,稍不注意就会弄到脸上、鼻子上。每每这时,母亲总是扭过头笑着,然后快速捏一下我的小鼻子,半斥半嗔地道一句:“小馋猫!”在那个物质并不丰裕的年代,可以说,乡村的孩子无不受惠于灶膛里的烤红薯。正因如此,那滋味至今让我魂牵梦萦。
而在乡下的田埂上烤红薯,体现的则是一种野趣了。童年的乡村,河水静静地流,芦苇轻轻地摇,秋虫在浅吟,小鸟在欢唱,有成片的草垛和袅袅的炊烟,小伙伴们在地头上弯腰捡红薯,兴高采烈地烤红薯吃。这一幕至今镌刻在我的记忆里。
收获后的田野满眼稻茬,平展展的一大片,于是,天也高了,地也阔了,人们的心情也愉悦了。孩子们呢,更是撒欢地乐,三五成群地在田地里欢呼、奔跑,你追我赶,无忧无虑。这时,我和三两个小伙伴总会悄悄地溜走,跑到山坡上寻寻觅觅,捡那些被遗落在地里的红薯。
捡来红薯,我们会在避风的田埂上掏个简易的小土坑,再寻些干枝、枯叶塞到里面,然后点上火。我们在一旁欢呼着,盼望着,火光映红了一张张小脸蛋。等到火烧得差不多了,将红薯一块块扔进去,用红彤彤的余烬掩埋起来慢慢煨。待红薯焦糊了,我们赶忙把它们从坑里拨弄出来,往地上摔两下,褪去皮,大口咬着冒着热气的瓤儿。于是,乡村的烙印就只留在胃里。现在想来,那种感觉像风中的丝绸一样细腻华美,像恋人亲吻般百转千回,像大地的余香若有还无,顺着喉咙滑下去,心灵和胃一起得到最大满足。
如今,我已远离乡村多年,却永远忘不了那种土生土长的味道、原汁原味的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