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工作研究 围绕教育抓党建 抓好党建促教育 弘扬改革开放精神 奋力开创发展新局面 跟着文字去旅行 手机视频拍摄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班级管理之我见 学生应善待父母的唠叨

第6版:工作研究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工作研究
06
【德育为先】

学生应善待父母的唠叨

□ 莒县峤山镇中心初级中学 张晓伟

日常生活中,面对父母的各种唠叨,学生们会不自觉地采取以下做法:或缄口不言,奉行“沉默是无声的反抗”原则,虽不说一句话,但表达的“敌意”很重;或针锋相对,“针尖对着麦芒”,把自己变成一只“小刺猬”,这里不能摸,那里不能碰,以致双方唇枪舌剑;或逃之夭夭,“惹不起、躲得起”。

静心反思,上面几种做法皆不可取。那么,学生该如何应对父母的唠叨呢?

首先,要理解体谅。父母的唠叨因时而异,因事而异,也受个人性格和知识水平的影响。但总的来看,父母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对“恨铁不成钢”的慨叹,或许是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或许是对孩子行为言语的误解。这些都是父母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是爱心的体现,是善意的表达。这些唠叨无论是对是错,学生都要理解父母爱子情深。朱自清在《背影》一文中写道,面对父亲“再三嘱咐”构成的“唠叨”,“心里暗笑他的迂”,但接到父亲的来信后才如梦初醒,为自己当时没能理解体谅父亲的爱子之情而沉痛悔悟,不由得道出“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余光中在《乡愁》里写道:“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写到家、写到父母的时候,落笔总带着一丝生疼。母亲的唠叨满是爱的情愫,父亲的沉默不语却承载着无声的挚爱。所以,面对父母的唠叨,学生应当换位思考,从思想情感上正确对待,多一分理解,就会多一分温暖;多一分理解,就会多一分感动;多一分理解,就会多一分美好。

其次,要注重同父母的情感交流。学生要注意把父母的挚爱情感融入自己的感情心海中,体验父母的真切感受,在理解、体谅父母的基础上加深亲情交流,与父母进行心灵沟通,及时发现、承认、纠正自己的缺点或者错误。当发现是父母的不足时,要注意措辞,用和风细雨般的语言来感染他们,避免伤害父母的自尊。

最后,要重视良好的行为效应。学生发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时,要想父母之所想,急父母之所急,注意及时用自己的行为表现来向父母表达改正的决心和态度。改正要彻底,要持之以恒,以保证良好行为效应的持久性,让父母对自己充满信心。

同学们,让我们拥有一颗理解的心,努力架起一座沟通的心灵之桥,让父母的唠叨变为营造融洽家庭气氛、创设舒适成长环境的七色音符。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