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你
——淄博市淄川区特殊教育中心“送教上门”工作掠影
“我会自己上厕所了,走路不摔跤了,还会做操了。我还想跑……”10岁的脑瘫儿童小华(化名)现在能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出这句话。而一年前,他连开口说话都困难。
像这样的成功案例在淄博市淄川区特殊教育中心不在少数。为让智力残疾伴有肢体残疾且不能到特教学校接受教育的儿童也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自2014年起,淄川区特殊教育中心教师刘云霞、孙亮、李俊杰等组成爱心送教团队,为重度残障儿童开展义务“送教上门”服务,实施“一对一”送教,让他们在家也能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
用细心铺好送教之路
“送教上门”是好事,但要事先征得家长的同意。经统计,淄川区符合送教条件的儿童有100余名,绝大多数家在农村,有一些还位于偏远山区,家庭都比较困难,父母的教育知识有限,对残障儿童的教育方法更是知之甚少。碍于面子,有的家长对“送教上门”持怀疑态度。针对这种情况,送教团队教师首先做的是上门为家长讲政策、耐心讲意义。慢慢地,家长们都从心理上接受了。
“送教上门”要做到有的放矢。在入户调查过程中,送教团队教师发现部分儿童注册的障碍类别和程度与实际不符。如:有的儿童患的是脑瘫,却被注册成了肢体残疾;有的儿童患的是自闭症,却被注册成了智力障碍。鉴于以上情况,送教团队教师悉心指导家长带孩子到正规、有资质的医院进行障碍类别鉴定,并积极联系残联,帮助家长重新办理了残疾证和低保手续。
根据入户调查与重新鉴定后获得的资料,送教团队教师召开研讨会,对每个儿童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其家庭基本情况、健康情况、社区生态状况以及现有智力和生活适应能力等,从而确定送教的切入点。
用恒心赢得家长信任
让有条件的残障儿童到特教中心接受正规的教育也是“送教上门”的目的之一。2014年,送教团队成员之一的刘云霞就开始了对“送教上门”的探索。她的送教对象是一个叫晨晨的10岁女孩,因患有脑瘫,从没上过学。晨晨说:“我不知道还有特教学校。”“听到晨晨的这句话,我很心酸。”刘云霞说,“我一定动员家长送她去接受良好的教育。”
要让家长同意带着孩子走进学校,得让其感受到老师的诚心,看到教育效果。刘云霞刚开始给晨晨上课的时候感到很无奈:“我带上小棒做教具,为她讲解最基本的数数问题,可是她在轮椅上坐一会儿都很吃力,更别说把小棒拿起来了。”小的教具不好用就换大的;她看不懂比画的手势,就多做几遍;时间不够,就牺牲自己的时间多去几次……渐渐地,刘云霞对晨晨的教学顺畅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刘云霞用自己的诚心和恒心感动了晨晨的妈妈。晨晨妈妈动情地对她说:“除了我和孩子爸爸外,没有一个人像您这样关心晨晨。我以前对您的态度不好。刘老师,请您原谅我。今后,我们都听您的……”如今,晨晨已走进学校开始接受正规的教育,迈出了踏入社会的第一步。
用耐心鼓励儿童成长
“张晶,请把老师手中的红色积木拿走。”26岁的李俊杰老师连说了3遍,患有脑瘫的张晶始终没有反应。直到老师说第四遍时,他才缓缓地伸手从老师手中拿走积木,却出人意料地将积木放进嘴里咬了起来。
这样的场景在李俊杰看来却很正常。她说,残障儿童更容易累,更容易烦躁,需要教师更加有耐心。像李俊杰一样,送教团队中的每位成员都会用耐心去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尽全力保障送教效果:半年教会学生分辨颜色,9个月教会学生“1+1=2”,一年教会学生立正站好……
“张坤以前只能重复3个字,许多音都发不清楚。在送教老师的耐心指导和训练下,张坤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很多,现在能说一句完整的话了,读音也得到了纠正。我太高兴了。”家长的话道出了对“送教上门”工作的满意和肯定。
与家长牵手共育
家校共育,效果才会更佳。送教团队不仅为残障儿童送教,还积极指导和培训家长掌握一些基本的家庭治疗方法,以提高孩子的康复效果。特邀专家为家长作报告,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康复观;根据不同残障儿童可能遇到的家庭教育问题,编印《家教讲堂辅导材料》读本,帮助家长自我成长;通过微信、QQ等互动平台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随时交流解决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
此外,为缓解家长的心理压力,淄川区特教中心还开设了“心理倾诉吧”,让专业心理辅导教师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服务和帮助。截至目前,已累计为家长提供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咨询100余场。家长们反映,经过咨询,家里多了一些快乐元素,对孩子的教育效果也提升了。
送教团队教师的不懈努力不仅赢得了家长的满意,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淄川区特教中心先后荣获市、区多项荣誉称号,被市政府记集体二等功,送教教师也被评为“感动淄博”年度人物。
“每一朵花都需要灌溉滋润,哪怕它残缺不全。” 淄川区特殊教育中心的爱心送教团队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动作和丰富的表情感染着每一个残障儿童。正是由于他们的执着坚守和爱心付出,才让残障儿童获得了成长,感受到了教育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