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工作研究 潍坊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这十年 京剧进课堂的有效策略 利用体育游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阅读,让生命如此丰盈 即兴伴奏的四大要素

第5版:工作研究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工作研究
05
【区域探索】

潍坊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这十年

□ 潍坊市教育局 井光进

2009年3月,潍坊作为全国3个试点市之一,启动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把职称评给大家最认可的教师,是这项改革的价值追求;而显现出的现实成效,也使其成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一项成功实践,为教师评价破除“五唯”蹚出路子。

潍坊承担的改革任务,主要是实现中小学教师由人事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由原来的评聘分开变为有岗才能评、评了就要聘;把小学和中学教师序列合并,中小学教师可以参评正高级职称;在职称推荐参评过程中,更加关注教师师德、育人业绩,淡化论文论著、荣誉称号等外在标签;在职称评审环节,更加关注评审程序的公平公正和教师的认可度。

“一校一方案”落实学校用人自主权

接到试点任务后,潍坊市教育、人社部门组织专门力量制定实施方案,先后进行多轮调研论证和征求上级部门意见。2009年9月,人社部、教育部在潍坊召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推进会,改革正式启动。改革之初,组织第一轮竞聘评审时,潍坊市尚有2.2万名中级待聘教师、3000名高级待聘教师。既要化解矛盾,还要让业绩突出的后来者有参评机会,调动整个面上的积极性,如何操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潍坊市探索出下放学校用人自主权、“一校一方案”的评聘机制。这一机制成为推进此项改革的基本路径。

从面上来看,学校之间差异巨大,有城市、镇街、农村,有高中、中职、初中、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等各种类别,并且学校的生源不一、管理制度各异,学校文化特色迥然不同,师资结构更是千差万别。如果人社或教育部门出台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实施方案,“一把尺子”量下去,势必带来不公平。“一校一方案”是最佳解决方案。最了解教师的是身边的同事,是朝夕相处的学生。在教师职称改革之前,只要符合基本条件的教师就可以上报材料参评相应的职称。评审时能不能通过,完全由评委看材料、凭证书来决定,至于教师私底下的工作量、工作态度、师德表现等,难以查证,无法作为参考。这样就会出现“会干的不如会写的”,引导教师追求荣誉、论文等能量化评价的东西,忽视教书育人实际效果。把评聘推荐的自主权还给学校,旨在让教师平心静气地聚焦教书育人主责主业。

2014年,潍坊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深化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13条意见,其中对教师中级职称评聘制度作出改革。教师参评中级职称,只要是学校自主推荐出来的人选,并且符合基本的任职年限、学历、教师资格等条件,公示无异议的,直接公布,不再组织评审并按一定比例淘汰部分参评教师。2017年,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印发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的改革意见,规定将学校自主排名作为评审是否通过的基本依据,只要教书育人业绩突出,学校排名靠前的教师,参评高级职称就无后顾之忧。这两项改革举措,使“一校一方案”学校用人自主权保障到位,教师可以心无旁骛地教书育人,职称评审不再是教师的操心事、烦心事。

制度创新迈小步不停步

2013年,省人社厅、省教育厅出台兼职从事管理工作的教师参评职称的教学工作量标准,目的就是引导教师扎根一线教学,要想评教师职称,必须上课、教书、育人。这是一种鲜明的价值导向。2016年,省人社厅、省教育厅又提出,参评教师职称要具备相应的师德素养和育人能力以及教科研水平。如何将这些要求更好地落到实处呢?潍坊的答案是依靠不停步的制度创新来取得预期成效。

2013年,潍坊市建立教师参评职称的师德考核前置制度。即:教师要参评中级职称,师德考核必须为合格以上等次;要参评高级、正高级职称,师德考核必须为优秀等次。师德考核优秀同时成为教师参评市级及以上荣誉称号的前置条件,师德考核不优秀,评高级职称一票否决。为规范师德考核工作,潍坊市制定教师师德考核十条意见,建立师德考核的指标框架体系。师德考核如何操作?潍坊的选择还是“一校一方案”,全体教师85%的满意度通过后实施,同行评价,师生广泛参与,确保师德考核考准考实,考出公信力和导向性。

2016年,建立教师参评职称评前承诺制度。即:教师在参评高级职称前,要公开签署承诺,评审通过后任课要求不低于省里规定和所在学校的标准课时量。如果达不到这一要求,教师需退回到中级教师岗位。利用民主机制,破解教师参评高级职称通过后不上课的问题,得到了基层学校的广泛拥护。

2017年,建立教师工作量公开公示制度。即:各级各类学校每年在教师职称评聘之前,将教师教学工作量在校内公示,谁的工作量大、谁的工作量不达标,大家一目了然。这样做,在民主推荐职称评聘人选时,便于大家推荐最适合的人选,也为绩效工资发放等奠定基础。

2018年,制定教师职称评聘底线清单。这份清单由人社、教育部门共同发布,一共36项,具体细致地列出了教师职称评聘的导向、程序要求和纪律规定,便于学校把握落实。每年组织一次教师职称政策宣传周活动,宣讲什么样的人可以评职称、怎么评职称,让广大教师成为明白人、参与者和受益者。“千方百计当老师,当上老师千方百计评职称,评上职称后千方百计不上课”这一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

从2009年到2019年,潍坊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一晃走过了10年。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当然也存在一些比较具体、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中小学教师职称岗位比例仍然偏低,学校用人自主权落实还不到位,评价机制和内容尚欠科学等,“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弊端依然存在。职称制度改革方向已经明确,需要不断健全完善制度体系,真正发挥其在调动教师积极性、引领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中的导向作用。要想在全社会重振“师道尊严”,让广大教师静心从教、安心从教、热心从教,就必须继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确保教师待遇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改革背后有制度支撑——召开师德考核意见听证会(资料图片)

潍坊评出全国首位小学“教授”——姜言邦(资料图片)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