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舒适区,破茧蜕变
2016年,已经参加工作10年的我服从学校安排,离开熟悉的工作环境和上幼儿园的儿子,赴北京、江苏等地进行为期半年的课程改革研究学习,挑战自己,挑战未知。而面对这一切的勇气,来自于内心对人生意义的热烈追求和对梦想实现的极度渴望,渴望教育的力量能点燃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这半年里,儿子发烧,母亲患脑梗,我却不能陪伴在他们身边,有的只是思念和牵挂,各种滋味涌上心头。更难的是,让凝结在血液中的教育理念接受冲击,重新审视自己。半年后,回到教学岗位上,我和“糖果班”的30名可爱的学生开启了新篇章,努力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
营造生命在场
我喜欢用“糖果班”来称呼班级。教室的一角放着我的办公桌。每天,我和“小糖果”们互相陪伴。有人问:“你不觉得嘈杂吗?”我说:“我习惯了他们可怜巴巴地对我说‘娜娜老师,我想妈妈了,你能哄哄我吗’,习惯了每天中午叮嘱他们‘粒粒皆辛苦’的唠叨,习惯了课间看他们争着擦黑板的场面……这些习惯构成了我的生活。”
教室提供给我们一个空间概念上的家,我们也从精神层面充盈着教室的文化。教室空间的意义,就是让每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并且拥有归属感和成就感。瞧,那是秋天课程的树叶画,那是动物课程的诗集,那是中秋课程的写绘……学生们用眼睛寻找“我在”的意义。
每天,我们在晨曦中舞动,用身体拥抱朝霞;在诵读中积淀,用声音唤醒黎明。每天,我都会这样对“小糖果”们说:“诗歌是有魔力的,声音是有魔力的。”“看,你在发现别人的美!今天,你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瞧,今天,你第一个把书香带进‘糖果班’。”“我很欣赏你,这是我思考以后得出的结论。”我相信语言的魅力,相信爱的力量。此时,“小糖果”们正在用心灵感受“我在”的价值。
唤醒内在秩序
对班级管理,我曾经的理解就是“控制”。如今,在“糖果班”里,唯有自由才有内在秩序的建立。小楠是个零起点入学的学生,刚上学时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即使老师正在上课,她也趴在课桌上玩。那一天,我上阅读课。我走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我一回头,和她撞了个满怀。看到她那听得入迷的样子,我无法阻止这份自由。还有一次,书架上的书被人弄乱了,我指着书架让“小糖果”们看。还没等我说话,小楠就快步走上前,整理好了书籍。要是在过去,她随便下位,自由散漫,没有规矩,一定会被我狠狠地教育一番。想到这里,我为自己捏了一把汗。果真如此的话,小楠心里该多委屈呀!谁还愿意主动整理书架呢?慎独是道德修养的至高境界,控制只能让我们看到假象,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建立内在秩序。
拉动协同教育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是老师,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卡尔•威特的教育》《童年的秘密》《父母的语言》《朗读手册》《正面管教》等等,都是我的枕边书。如何让更多的父母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呢?唯有改变家长的观念,提高父母的教育素养。于是,我定期组织家长读书会,召开专题家长会。这些会议的主题有“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家庭教育呼唤游戏精神”“做新时代的智慧父母”等。在一次家长会结束后,我收到这样一条留言:“娜娜,你真的非常热爱你的工作,对我儿子的教育非常用心。孩子跟着你,我放心!”还有一位家长说:“王老师,我很笨,也不爱和老师交流。看完你发来的信息,我觉得自己不能再沉默了。没有学问,真可怕!现在,我每天像个男人一样在工地上干活。但是,我不希望孩子将来和我一样!”面对家长心中的呼唤,我怎能无动于衷呢?我认为,只有这种直击心灵的交流才能真正推动家校协同教育。
走出舒适区以后,我发现了更贴近儿童、更加广阔的教育天地。我庆幸自己作出了这样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