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故事演绎课堂的精彩
说起故事,我们再熟悉不过了,每个人的童年都是由许多故事组成的,甚至可以说,你脑海中的故事就是你的成长史。很多人都在故事中学会成长,在故事中得到启迪,在故事中明白道理。可是,总有部分教师站上讲台后就只牢记自己的职责,尽心尽力地讲解问题、指导作业,却把故事这个教学助手忘到了脑后。
其实,无论语文、数学,还是物理、化学,乃至进入大学后选修的各种专业课,所有课本知识中都或多或少地蕴含故事。教师要将它们有机地穿插到课堂中,用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智慧和启迪,从而演绎课堂的精彩。
古人曾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如果教师能给学生积极、充满兴趣的情绪感染,那学生内心因此产生的学习动力将是无限的。而故事特别是与教学目标相关的故事,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传递方式,能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学生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例如:在小学数学《分数的性质》教学中,教师可以穿插《西游记》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猪八戒为四人分西瓜,别人都只分到了西瓜的四分之一,而他却因自己分到了西瓜的八分之二而沾沾自喜的故事。这样,原本可能要花费更多时间才能引入的问题,就在故事中不知不觉地穿插进去了,还让学生产生了主动寻找答案的欲望。
一个小故事既能活跃气氛,又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教师只是加重语气说“注意了,我们这节课将要讲一个分数很重要的性质,请大家注意听讲”,十之八九的学生会对如此枯燥乏味的提示置若罔闻,指望学生全神贯注地听你讲“分数的基本性质”,谈何容易。在课堂中即兴穿插故事,比起单纯的要求、提示更容易抓住学生的心理。通过故事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就能在课堂上使学生的思维保持活跃。
当然,在课堂中穿插故事,并不是在课堂上纯粹讲故事。否则,一堂课下来,学生只记住了故事,却忽略了对知识的学习。因此,故事教学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在课堂上要把握好穿插故事的时机。教无定法,在课堂伊始、课堂中还是课堂结尾穿插故事应根据课堂内容和教学设计而定。如果是在一堂课的开始,用故事导入新课,会一扫课堂开始时紧张、沉闷的气氛,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为接下来的新课讲解定下基调。如果是在一堂课的中间,则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走神的学生回到课堂中来。如果是在一堂课快要结束时,则会给学生留一个悬念,有一种“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印象,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使此“尾”成为彼“头”。
紧密结合课堂的文本理论,用故事来化抽象为具体。有些知识和理论,需要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而小学生总是对具体、生动的事物感兴趣。这时,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故事进行教学,往往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从而增强其感性体验,化抽象为具体,变呆板为生动,使知识通俗易懂。
要紧扣故事是为课堂教学服务这一原则。有时,一个小故事会让学生的兴趣都集中到对故事情节的追根求源而忽略了故事教学的初衷。这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切不可一时兴起,就故事论故事,让课堂成为一节名副其实的故事课。
要注意联系故事素材。课本是有形的,但知识是无形的,而知识涉及的故事更是无穷无尽的。为在课堂中有一个信手拈来的故事,教师需要在平时多做准备。比如,利用报纸、杂志制作文摘、剪报等。只有这样,课堂上才会有足够的素材去应用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