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科学 学习雷锋好榜样 家校共育,助力学生远离“玻璃心” 以科学思维推动区域教育创新发展 百转千回读天籁 告读者

第4版:教育科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科学
04
【决策与思考】

以科学思维推动区域教育创新发展

□ 潍坊市高新区教育局局长 杜全平

自2008年开始,我先后在临朐县和潍坊高新区两个地方担任教育局局长。我认为,教育局局长是一个综合性领导岗位,既需要行政领导力,又需要专业领导力,而且,统筹规划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应急处变能力、管理育人能力以及专业引领能力也至关重要。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最大的民生事业。教育工作面广量大,千头万绪,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群众对教育需求深刻变化的影响,不断面临新的难点、痛点和堵点问题,需要我们提高政治站位,增强领导本领,用科学的思维去面对、研究和解决。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推动区域教育创新发展。

一、坚持系统思维,统筹谋划区域教育发展全局

具有系统思维和统筹规划能力,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教育局长也不例外。我甚至认为,统筹规划区域教育发展,为区域教育发展举旗定向、谋篇布局,应该是教育局长的必备素质和首要职责。研究、制定区域教育规划关乎一个地区教育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甚至关乎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因此,必须牢固树立系统思维,不能就教育而教育,要把教育放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框架中去审视、去定位、去思考。既要把教育当作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最大民生事业,又要把它当作引领社会发展的一项动能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棋子,不断发现问题、规划路径、解决问题,用足够的洞察力、预见力、决断力,下好“先手棋”。

我是2008年初到临朐县教育局工作的。当时,临朐县的教育事业发展缓慢,许多指标落后于兄弟县市。面对这样的现实,我和当时的局领导班子成员经过广泛调研、认真思考、深入分析、交流碰撞,提出了“五化”的工作目标,即办学条件标准化、师资队伍专业化、课堂教学高效化、办学行为规范化、办学环境优良化。根据“五化”工作目标,又分别组织制定了系列配套规划方案,并坚定不移地下大力气抓好推进落实。很快,全县教育系统全面行动起来,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开展。经过几年的努力,临朐县包括高考、教育阶段质量检测、市教育综合督导在内的许多工作跻身潍坊市先进行列。

2013年8月,我来到潍坊高新区。鉴于高新区“办全国一流开发区”的发展定位,我们也把教育发展定位到了“办全国一流教育”的目标上,提出了国际化、信息化、特色化的教育发展方向,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关于打造现代化教育名区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全力打造国际化发展先行区、信息化发展示范区、特色化发展引领区、办学质量高位均衡区,教育总体水平得到很大提升,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二、坚持战略思维,为人才强教夯基筑台

战略思维,就是要打基础、谋长远,首要的是人才战略。校长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最基础、最能动、最关键的因素。因此,我始终坚持把校长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把提高校长教师队伍素质作为提升区域教育发展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紧紧抓住不放松,培养与引进双措并举,激励与约束双管齐下,既“换脑”又“换血”,努力打造师德好、理念新、业务精、能力强、素质高的校长教师队伍。

一是加强机关干部队伍建设。教育局机关是区域教育发展的“指挥部”和“服务中心”。局机关干部的理念、能力和作风直接影响区域教育的发展。在临朐,我们提出了“打造一流团队,争创一流业绩,树立一流形象”的机关建设目标,开展了争创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节约型、和谐型“五型”机关活动,出台了《关于改进机关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建立了诸如“人人不做短板”“制度说了算”“不找任何借口,只找解决办法”等具有引导和激励作用的机关部门理念、服务理念和管理理念。来到潍坊高新区,我们继续推进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机关建设,围绕建立工作规范、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服务效能,提出了“一份计划、一张清单、一人负责、一次安排、一盯到底、一次办好、第一时间反馈”的“七个一”工作法,机关干部的工作作风明显好转,服务意识、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二是提升校长教师队伍素质。在临朐,我们坚持立足实际、标本兼治,出台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教师从教行为“八严禁”及惩戒办法》,组织实施了中小学校长素质提升工程、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三年行动计划、“十百千”名优师建设工程和“十百千”特色教师评选工程,年年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全员测试、“说课标说教材”等活动,使全县校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一大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来到潍坊高新区,我们建立了以高端院校培训为引领、以专家点对点指导为重点、以名师带团引领为支撑的教师层级专业化发展体系,定期组织开展名校长评选、教育领军人才评选、优秀教师评选、校长后备人才评选、后备领军人才评选等活动,每年出资900万元进行表彰,让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充足。

三是持续推进教育人才引进工作。教师队伍老化是长期制约临朐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为此,我们于2008年开始实施“千名新教师补充计划”,连续5年每年公开招考200名左右的新教师,重点充实到农村中小学。解决“燃眉之急”后,又确立了“逐年补充,逐步优化,逐步解决超编问题”的原则,按照“退二进一”的标准补充新教师,建立起了科学的动态教师补充机制。来到潍坊高新区,我们构建了事业编招聘、聘任制招聘、校园招聘、高层次招聘“四位一体”的人才引进体系,全区教师队伍连续3年保持10%左右的增长率,县市级以上名师达600人,占比43.5%。

三、坚持生态思维,优化区域教育发展环境

教育生态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软环境,在基础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必须坚持协调各方关系,持续优化教育生态治理。

(一)争取党委、政府支持。优化教育系统生态,需要地方党委、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以及社会的良性互动。只有在多向互动中才能找到“最大公约数”,汇聚成推动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从2009年开始,通过我们积极争取,临朐县委、县政府连续5年把学校建设纳入倾力为民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并将教育发展情况纳入镇街党政领导班子年度和任期目标考核,作为经济社会事业点评的重要内容,全县上下形成了竞相兴办教育的良好氛围。2009~2013年,全县新建、改扩建学校46所,新建、改扩建校舍65万平方米,总投资13.6亿元。其中,县财政投入5.4亿元、镇财政投入7.6亿元。来到潍坊高新区,我们同样用主动作为、积极争取的工作态度和一流的工作业绩,赢得了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支持,形成了良好的教育外部生态环境。2015年以来,全区共投入26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1所,新增建筑面积58.6万平方米,新增学位2.1万个。在此基础上,投入4000多万元,组织实施了校园文化标识提升工程、校园绿化提升工程、校园卫生间改造提升工程、教育信息化软硬件更新工程,并把初中生均经费标准提高到了1510元/年,小学提高到了1210元/年。

(二)引入社会参与机制。引导各学校在发挥好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作用的基础上,全部建立由社区代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教师代表参与的办学理事会。通过引入家长、社区等学校利益相关方参与学校治理,为学校发展带来了一股新力量,为社会理解学校搭建了新平台,初步形成了社区、学校互动合作的新局面。

(三)推行依法治教。坚定不移加强制度供给,坚定不移落实“制度说了算”,形成了集现代学校管理、人事管理、考核评价、职称评聘、评优选先、选人用人等在内的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这些制度重一线、重业绩、重发展,让每名干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立足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在常规刚性指标(底线指标)基础上,尊重学校在办学起点、生源、师资、硬件设施、办学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设立弹性指标和自主发展指标,不仅使不同层次学校的评价目标都积极可行,还激发了学校的办学活力。

(四)维护校际的良好竞争关系。潍坊高新区虽然只有16所中小学校,但学校办学主体不同、办学性质不一,在师资、生源等方面的办学条件也不同。我们按照“竞争、活力、共享、互助”的原则,妥善处理好公民办之间、民办与民办、公办与公办之间的学校关系,使全区学校间关系融洽,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促进了共同发展。

四、坚持服务思维,为学校发展添能助力

一是建立季度征求困难问题制度。把征集到的大事小情建立工作台账,迅速转发到相应职能部门,进入解决通道。截至2018年,累计破解中小学、幼儿园发展难题623个。

二是分类推动问题解决。对学校提出的招生、自主发展等共性问题,采取集中攻关解决的办法。如:为破解“入学难”“择校”“择班”“择师”等现象,我们组织开发建设了中小学招生系统,实现了新生网上报名、线上材料审核、入学结果反馈、自动生成入学通知书、一键分班等“一站式”解决;针对群众对节假日优质教育资源需求问题,启动网络直播云课程建设,开发寒暑假在线公益课程485节;针对学校自主发展缺乏引领问题,设立“学校自主发展”项目,由教育局统筹聘请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教育智库和最前沿的专家团队进行专业引领,等等。对学校提出的个性化问题,实行定向突破。如:组织区教研室深入学校开展个性化、订单式教学指导和培训;为东明、北海学校引进首都师范大学COP项目,为实验、浞景、钢城、凤凰4所学校引进华东师范大学自分教学项目,为凤凰学校、金马公学引进北京大学游戏化教学项目,等等。

三是完善购买服务机制。先后引进潍坊高新区军盾安保有限公司、山东新科建工消防工程有限公司、山东福茂祥安全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等,为学校提供保安、消防、校车和安全评估服务;引入山东省学校文化研究院、潍坊创新教育评估研究中心、21世纪教育研究院独立开展学校特色发展督导评估,形成了政府购买服务、社会提供服务、学校享受服务的良好格局。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