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专版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新时代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山东省推进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第6版:专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专版
06

山东省推进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王占波/摄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深化我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山东“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的目标要求,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鲁政办字〔2019〕76号,以下简称《意见》)。

4月28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邓云锋,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成员王坦,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高磊,解读《意见》有关内容并回答记者提问。

记者:学科建设是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短板,我省《意见》提出着力推进一流建设,请问在推动学科建设突破方面,有什么具体考虑和措施?

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邓云锋: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45所,位居全国第三,全日制在校生210.73万人,位居全国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35%,跻身高等教育普及化第一阵营。但是,高校综合实力和学科竞争力还处于国内中游。比如,我省仅有3所部属高校6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省属高校无一入选,高水平大学和标志性学科数量少,是我省高等教育切肤之痛。

打造一流学科是打破我省高等教育有山无峰局面的关键之举。

2016年,省委、省政府印发了我省“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正式启动了一流学科建设工作。分两批立项建设了46个学科,两年多来,已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9年3月,我省高校进入ESI学科前1%学科数净增22个,达到了65个。其中,省属高校净增21个,达到36个。2017、2018两年,我省高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2项,占全省获奖数的70.6%;获得省科技奖励136项,特别是在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中,高校获奖50项,占比82%,充分发挥了基础研究和重大原始性创新研究的主力军作用。2018年,我省高校引进国家级人才73人,其中海外背景人才38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总量达到462人。

为进一步增强我省高校学科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这次在《意见》中又提出“深化实施一流学科建设计划,遴选40个左右优势特色学科强化建设,争创国家一流学科”,目的就是打造高峰,树立品牌。

落实这一要求,要分步实施。近期,我们将在前期省一流学科建设的基础上,首先启动学科“筑峰计划”,直接对标国家一流学科立项标准和国家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按“培育国家一流学科”和“培育A类学科”两类项目组织实施,加大投入力度,实施强化建设,目标直指下一轮国家一流学科增列和第五轮学科评估。争取新增3~5个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行列,20个左右学科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达到A类等级,建成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峰学科和品牌学科。省财政将对“培育国家一流学科”项目学科和“培育A类学科”项目学科分别给予经费支持。

另外,“筑峰计划”在投入方式上还有两大创新:一是经费投入额度将根据学校每年度学科发展实际需求,按需拨付,确保经费投入的有效性。二是对未能入选“筑峰计划”的学科,若最终能进入国家“一流学科”或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达到A类等级,将按“筑峰计划”的支持经费同等额度,予以奖补,激励所有有条件、有追求的学科积极行动起来、争先进位。

记者:我省《意见》提出实施思政教育提升工程,请问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哪些考虑和重要举措?

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邓云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近期又亲自出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作出重要指示,这是我们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指导和根本遵循。

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着眼于提升思政教育质量,《意见》重点从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

第一个举措是实施思政教育提升工程。这个工程将从两个维度上提升我省高校思政教育水平。一是不断深化思政课改革。《意见》中提出要鼓励思政课教师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丰富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全省“同城大课堂”教学改革项目;还要充分发挥我省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这两个得天独厚的优势,深度挖掘和丰富思政教育资源,形成一批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彰显齐鲁特色的思政精品课程。二是着力推进“课程思政”“专业思政”改革。前些年,我们的专业课教师往往过于关注“授业”和“解惑”,认为“传道”只是思政教师的事儿。这次在《意见》中提出,要鼓励专业课教师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元素,推出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就是力求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新格局。实际上,我们目前有许多学校正在致力于这一转变。比如,齐鲁工业大学的“德融课堂”,就是很好的案例,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最近,我们正筹备在齐鲁工业大学举行一次现场交流,向全省高校推广。

第二个举措是加快建立全员育人机制。《意见》中提出要积极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一则强调了要压实高校党委思想政治工作主体责任;二则强调了要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高校制度,特别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定期为高校师生讲思政课或作形势政策报告,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将高校思政教育紧紧地扛在肩上、抓在手上。

记者:我省《意见》提出实施高校分类管理与分类评价,这将是转变高等教育管理服务方式的新探索、新尝试,请问将如何具体组织实施?

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成员王坦: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迈向普及化,面临日益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和多元化的人才需求,高等教育发展需要丰富、多元。但目前部分高校在办学方面还存在同质化的倾向,与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经济社会需求对接还不够紧密。

《意见》明确提出,以转变高等教育管理方式作为推动高校分类发展的重要抓手,实施高校分类管理、分类评价,通过以评促管、以评促建,激发高校的办学活力,营造竞相发展格局。在分类管理方面,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层级和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将全省高校划分为不同类型,实现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在分类评价方面,将分别建立适合不同类型高校的评价指标体系,省里将按年度组织实施评价,评价情况纳入高校领导班子考核评价体系。同时,启动本科专业导向性评价,引导高校做强优势专业,建好特色专业,淘汰落后专业。

分类管理、分类评价体系建立之后,评价结果将作为今后政府对高校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引导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类型加快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记者:我省《意见》提出坚持服务经济社会需求,请问在推动高等教育支撑和引领现代化强省建设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一级调研员高磊: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是高校的重要功能和义务。围绕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特别是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意见》出台之前,我们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印发了《积极行动起来主动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特别是去年,我们会同省财政厅投入了6个多亿,主动对接十强产业,立项建设了55个专业对接产业项目,就是鼓励各高校主动跻身经济社会发展大舞台,与企业同台共舞、同声合唱,取得了明显成效。

这次在《意见》的总体要求部分中,更是明确提出坚持服务需求导向,就是要推动高校在服务我省强省建设中善于和敢于担当作为,并由被动支撑变为主动引领。在具体举措中可以从3个方面来回应这一要求。

第一,调优学科专业结构。具体来说,就是针对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体需求,一是强化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一步强化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建设和政治引领作用;二是主动布局一批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等学科专业,建设一批新兴交叉学科集群,紧密对接产业转型升级潮流;三是扶持发展一批基础学科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科,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阐释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另外,还要逐步淡化、淘汰一批特色不鲜明、市场需求不高的学科专业。通过一系列的组合拳,逐步建立起紧密对接、支撑引领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学科专业体系。

第二,引进培育一流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高校是人才资源的产出地和聚集地。因此,《意见》中提出的相关举措,重点是打造两个主阵地,一个是打造高校引才主阵地,充分发挥高校高层次人才蓄水池作用,支持高校利用自身和外部等各种优势,引进急需紧缺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打造一批多类型、多形式、多层次的人才高地,贡献高水平的智力。二是打造高校育人主阵地,重点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着力推进校政企研协同育人,培养一大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

第三,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意见》围绕全面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提出两大举措。一是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高水平创新平台,以此来延揽优秀人才,加强科研基础保障。二是设立一批竞争性重大基础研究和重点技术研发项目,支持高校开展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研究,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的攻关创新,有力地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