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杏坛 家 访 武昌鱼的滋味 送别 夜 •佛慧山 湿地的早晨 故乡的龙槐 “以歌充饥”的连明老师 读书是本永恒的存折

第8版:杏坛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杏坛
08
【记忆深处】

武昌鱼的滋味

□ 王子国

时光荏苒,许多事情都已随风而逝,记忆深处却对一种味道难以忘记。

事情还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我在离家十几里的一所寄宿制学校上初中,一周只能回家一次。每周日下午离开家的时候,肩上总会背一包袱干粮——44个煎饼,是我一周的饭食。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自然对书中提到的食物充满好奇。一日,我在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一词中读到:“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霎时间,我浮想联翩,武昌鱼到底是什么滋味呢?

那时家里穷,平时很少吃鱼。印象最深的关于吃鱼的经历,就是每年麦收时节,父母干完活从集市上买回来的一种咸鱼。这种鱼头大身子小,用油煎过,卷着煎饼吃,简直是人间美味。家中兄弟姐妹多,每次吃鱼都是你争我抢,最后还要用煎饼把黑乎乎的铁锅底擦得铮亮。看到这样的场景,站在一旁的母亲总是无奈地摇头。指头长的小鱼都这么美味,那武昌鱼该是什么滋味,我完全无法想象。

后来,我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家里的生活条件逐渐改善,吃鱼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过年的时候吃过煎带鱼,后来又尝过了沙丁鱼和黄花鱼等,可还是不知道武昌鱼是啥滋味的。

2003 年,朋友送了我一袋鲳鱼。那鱼个头不大,看着很顺眼。我不太会做,只是简单炖了,竟也肉质鲜嫩,还没有乱刺,很美味。我心中暗想:这大概就是毛主席吃过的武昌鱼吧。当时,我还是连海参、鱿鱼都认不全的人,加之网络不发达,身边的人也知之甚少,对于鲳鱼是不是武昌鱼这个问题,我没有清楚的认知。

一晃又是十几年过去了,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如今,吃鱼吃虾甚至吃海参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了,反而天天关注起自己的体重,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吃,再也体验不到当年吃煎饼卷鱼的感觉了。

前几天,学校要求高一学生读《三国演义》,我在办公室偶然看到书中吴主孙皓想迁都武昌,大臣劝说孙皓放弃迁都的情节,才意识到原来是熟读此书的毛主席化用了“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这句民谣,用到了自己的词里。人民领袖风尘仆仆、为革命奔波,或许真没想过武昌鱼好不好吃。

我上网一搜,才发现武昌鱼体形呈扁平状,成鱼重一斤左右,不是我吃过的鲳鱼。看来,武昌鱼的滋味,还得等我去武汉时才能品尝到。

好在,现在去武汉不是难事。再者,有个念想就好。

(作者单位:淄博市临淄中学)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