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劳动育人”的农耕土壤
—— 在劳动实践中立德树人的探索
当前,学校的劳动教育存在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技能弱化、劳动习惯尚未养成等问题,现状不容乐观。有人认为,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城市学校。其实,在以“远离故土”为主旋律的文化大迁移中,乡村的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乡村教育因远离乡土而陷入“失忆”的窘境。快速的城镇化也使乡土社会血缘和地缘的关系松动,家族和村落文化没落。在这种背景下,农村教育面临深度危机,乡土知识、农耕劳育备受冷落。农村孩子不识农作物,不具备基本劳动技能,已是普遍现象。农村学校劳动教育的薄弱,让我们深感忧虑。劳动文化是乡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是我国千百年来的农耕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有其特有的传承价值。
基于此背景,威海市文登区高村中学借助农村的地缘优势,自主开发农耕系列校本课程,加强劳动实践教育,让学生回归乡土,取得良好效果。
一、开发农耕校本课程,拉近与乡土的距离
学生不爱劳动的原因,追根溯源,一是当前农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越来越低,感情越来越淡薄。农业机械化的普及,解放了大批劳动力,农民本身劳动的机会变少了,学生参与劳动更是无从谈起。二是家长对体力劳动蔑视,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将劳动视作惩罚,常有这样的口头禅:“不好好学习就去地里劳动。”这让学生从小就觉得“劳动不光荣”。三是娱乐设施(如手机、电脑)分散了学生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即使有时间也不愿意参与劳动,留守儿童、单亲儿童尤其深受其害。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学校以乡土资源为依托,开发了农耕校本课程,丰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通过亲身参与的形式进行劳动实践活动,有效衔接课堂知识与生活实践。
农耕校本课程包括两大体系:一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生态课程,包括“蔬果种植”“中草药种植”“乡土泥巴”“柳条编织”“非遗传承”等课程;二是在原生态课程基础上的拓展课程,包括“农耕数学”“农耕美术”“农耕生物”“农耕物理”“农耕化学”“农耕科技”等跨学科课程以及“葫芦雕刻”“现代绿色农业”“奇种妙植”等创新课程。
原生态课程,旨在通过劳动实践,让学生和乡土建立直接联系。学校地处高村镇驻地,沙柳村的西红柿是当地的绿色支柱产业,学生都喜欢吃沙柳村的西红柿。但是,沙柳村的西红柿是怎么种植的,为什么会比水果还好吃?对这个问题,学生是陌生的。于是,劳动实践课时,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沙柳村绿洲农业合作社,在农业技术员的指导下体验西红柿的育苗、种植、施肥、打杈等种植技术,研究智能滴灌的设计原理,在劳动实践中学习传统劳动形式和新技术支持下的农耕技术。回到课堂后,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们利用二维码生成APP软件,为沙柳村西红柿制作“二代身份证”。
二、拓展农耕校本课程,消融学科边界
在实施农耕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奇思妙想,促进了各个学科教学内容与农耕课程的融合。
在上蔬菜种植课时,学生发现,种植和数学图形学习可以结合起来。于是,他们立即付诸行动,亲自设计建造图形苗圃。在数学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所学的几何图形都呈现在校园内。有了图形,没有测量工具怎么办?于是,学生们又亲自动手制作测量用的“异形尺子”,然后用尺子去测量图形。一边劳动,一边学习图形知识的方式,深受学生喜爱。苗圃的蔬菜长势喜人,学校便组织了一次“估算图形内的蔬菜数量与价值竞赛”活动。由学生自己测量图形面积、估算每平方米的产量、走进市场调查蔬菜价格;模拟制作标书、公开竞标;采摘竞标成功的蔬菜,走进高村大集,进行展示和出售。学生种的有机蔬菜,不施化肥、农药,绿色无污染,深受教师们的喜爱。蔬菜成熟期,闻讯而至的教师们纷纷“抢购”。为了买到想要的蔬菜,有的教师甚至亲自跑到地垄里采摘蔬菜。
在种植、收获和销售过程中,学生综合运用各类数学知识,让数学真正与农耕生活相结合。除数学学科外,学校还引入美术、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拓展农耕课程边界。学生在种植蔬菜时,观察蔬菜发芽、作物拔节、花儿开放、果实膨胀的过程,并用纸和画笔记录、描绘下来。这就是“农耕美术”课程。
三、推进农耕校本课程,立德树人
劳动教育的根本指向是立德树人,学校用立德树人统领各类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在农耕校本课程的推进过程中,劳动教育的内涵,并不是独立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之外的。在拓展课程时,劳动教育就已经融合在了智育、体育、美育中。
实现劳动教育与德育一体化,是学校推进农耕校本课程的重要目标。例如,在“七彩豆腐”劳动实践微课程中,教师设计了以下几个序列,每一序列都对应德育的某一目标:通过选豆、泡豆、磨豆浆、过滤豆汁、煮豆浆、点卤、压制豆腐,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学会珍惜劳动果实;通过清洗、烹饪,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其劳动技能;通过“第一块豆腐送恩师”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一块豆腐做出来,劳动美德、感恩、环保、团结协作等理念蕴含其中。
全校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索农耕校本课程、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不仅增进了师生感情,而且让教师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减少职业倦怠,增加职业幸福感,让乡村教育回归乡土。劳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只有加强劳动教育,才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农耕校本课程只是学校劳动育人的初步探索,我们践行的脚步永不停息。只有这样,才能引起社会对劳动教育的重视,才能让劳动教育浸润每名学生的发展历程,为学生的一生打好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