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里的诗意
仲春时节已经过去,争奇斗艳的花儿热闹地绽放着,迎接着夏的到来。时令就是这样循序渐进地更迭着,而这些变化最易打动文人墨客们的心。
思春念春而不得,对有的人来说意味着一种失落,如果能放平心态,会自成一种风景。杜牧在《怅诗》中写道:“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诗里浸润着一种小失落,因为没有和盛装的春天亲密接触,但作者并未怅然生叹,只是在平和里接受了现实。到底花期已去,花容褪色,非人力所能挽回,但绿叶摇荫,何尝不是另一种美美的诗意呢?
而苏轼《蝶恋花•春景》里“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的清词丽句,也花飞燕舞,流水淙淙,哪有闲愁闪烁相扰?生命的自然更迭自有它的动人之处,何悲之有?心态放平了,伤情自然烟消云散。
有时我想,因为人感知世界的角度有别,再加上内心体验和人生经历的差异,就造成了他们面对同一种风景会生发多种感慨。同样面对春花,李清照《一剪梅》中“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感叹里,有的则是难掩难饰的相思与哀怨。李煜在他的《虞美人》里有“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怨怅,7个字浓缩了亡国之君难以名状的悲苦。对他来讲,春天无论多美、多艳,绽放的全是新“愁”旧恨,那绵绵如水的怨痛,永远也改变不了“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现实了。
春光美艳易逝。而花开花谢的生命嬗变,则容易让人与时光匆促、青春可贵联系起来。传说中的唐朝杜秋娘就有《金缕衣》一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虽然对诗歌的解读见仁见智,但因春生情的共识让它蓄满了流芳百世的生命力。宋朝大学者朱熹的“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也是因为春色的速来速去而生发的感慨,更有催人向上的力量感。它朗畅爽利,简洁明快,告诫人们,青春韶华亦如春日春花,它来去匆匆,我们真的没有不好好珍惜的理由。
春是一幅美极、妙极的风景画,它朦胧迷离,它含蓄富有韵致,它耐人咀嚼又引人回味,但它从来都不是文人雅士的专宠,相信人人在这幅画中都有自己的独特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