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视觉 高考,我们一起走过!

第8版:视觉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视觉
08

高考,我们一起走过!

□ 本报记者 隗鹏 孙晋之 门连进/摄影  宋全政/文

枣庄一中高三班主任李俊武老师激动地拥抱走出考场的学生。

今年夏季高考已经顺利结束。根据山东省的高考改革方案,今年是山东最后一届“老高考”,明年将迎“3+3”。

今年,山东夏季高考参加编场的考生人数为559902人,比去年增加11234人。按科类分,文史类140761人,艺术文96281人,体育类14882人,理工类281166人,艺术理26812人。全省共设142个考区、341个考点、19032个考场。安排考试工作人员和监考教师6万余人。

高考,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教育、公安、工信等部门全力做好高考保障工作。据记者了解,考试期间,我省接受考生取送准考证、身份证以及应急运送特殊情况考生等各类求助服务1700余次,开辟“绿色通道”为考生办理加急身份证、临时身份证或出具身份证明等62张(份)。

高考虽然已经结束了,而高考的意义远不止一场考试这么简单。亲爱的考生,我们有几句悄悄话说与你听!见信如面,纸短情长……

第一句悄悄话“期待你的出彩!”

这几天,你也许是在紧张和期待中度过的,这是人之常情。

高考,毕竟是你人生中的一次大考,也是关乎你人生走向的一个重要关口。

在这样一个圆梦的时刻,我们坚信,十年寒窗,你已积攒了足量的知识储备和满满的信心,来迎接这场考试,来书写你未来的答卷。“期待你的出彩!”这是我们送给你的第一句悄悄话。

第二句悄悄话“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

关于高考,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解读。

我们的理解是,今天这个新时代,高考不再是以往大家口中的“独木桥”,也不再是“一考定终身”。高考只是一次重要的选拔性考试,是一次,但不是唯一。既然是选拔,有选择,就是一个适合与否的概念,不存在成败问题。

在这里也给你“剧透”一下,省教育厅关于高考的心愿和目标,其实就一句话:努力把所有考生送进他适合的高校。

基于此,建议你用一颗平常心对待这样一次考试,坚信“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这是送给你的第二句悄悄话。

第三句悄悄话“对关爱你的人报以微笑,在心底说声:谢谢!”

高中,是你成长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而高三的感觉,伴随你的,也许是一摞一摞复习资料,一个一个不眠的夜晚,紧张、焦虑、难熬、疲困……

其实这些,你的老师、你的父母何曾又不知晓呢?他们心疼你,却不外露。

也许,你没有觉察,你的爸爸妈妈比你还紧张。他们不敢高声言语,不看电视,变着花样为你改善伙食。

也许,你没有觉察,高考期间,你周边的工地停止了轰鸣声,上岗的交警叔叔增加了许多,出租车又飘起了绿丝带……有多少普通人都在为高考默默地付出着。

心怀感念,是一个人必备的优秀品质。送你第三句悄悄话:“对关爱你的人报以微笑,在心底说声:谢谢!”

第四句悄悄话“珍惜高考的历练并成熟起来!”

18岁,注定是人生拔节的季节。这一年,你完成了生命中一个重要的仪式,那就是成人礼。而今天的高考,又是你成人礼中最有分量的那枚砝码。因为负重,所以铭记。

当高考成为你的曾经的“序章”,你会发现,人生处处是考场,需要你做的“选择题”还有很多很多。每一次都是对自我的一次挑战、一次检阅。

这是一个伟大的新时代,无数多的机会与风口,为你准备着。只要你是勇者,是智者,定会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有句话说: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惧将来,不念过往,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我们送你的第四句悄悄话就是:“珍惜高考的历练并成熟起来!”

最后一句悄悄话“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为再出发打好行囊!”

也许,你专注于复习迎考,而忽略了窗外的风景。

田野的小麦黄了,樱桃熟了,春天的花儿凋谢了。

考后,也许你觉得一身轻松,可以撒欢地玩个通宵。其实,你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例如:你可以捧起心仪已久但没来得及读的书,可以践行一次说走就走的关于远方的约定,也可以好好陪伴你鬓角已生华发的妈妈……

高考,是圆梦时刻,是对未来的一次选择。其实,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再出发。送你最后一句悄悄话:“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为再出发打好行囊!”

 

家长们激动地以各种方式迎接走出考场的孩子。

枣庄一中高三班主任王传云、马腾老师特意穿上旗袍为参加高考的学生送行,预祝学生们旗开得胜。

枣庄一中东校区的考生们在隆重的送行仪式中奔赴新校考点。

高考结束,考生和家长高兴地收拾行李回家。

爱心志愿者夏跃明连续三年义务为考生服务。

无棣县公安进行高考防暴应急巡查。

考生家长向为校园安全服务的消防战士表达谢意。

无棣县工信局工作人员检测外围无线电异常信号。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