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科学 全员教师大家访 涵养生命绿色 润泽葱郁人生 让数学“好玩” 让“安静”的种子浸润着书香生长

第4版:教育科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科学
04

涵养生命绿色 润泽葱郁人生

——“生物教学中培育生命品性的实践研究”课题简评

□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李文军

由特级教师、齐鲁名师杨守菊主持的山东省“十二五”规划课题“生物教学中培育生命品性的实践研究”,立足生物学学科特点,根植教学,注重实效理论引领和实践落实,历时5年,在学生的学习自由度、自主探究的权利和丰富的精神生活等方面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该课题基于引领学生对生活世界的关注,采用理论与实践双轨驱动的研究方法,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旨归,高水平、高质量地实现了课标要求,教师专业水平明显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突出,学生在生命价值、情感体验、人格素养和生命活力等方面都有明显提升。

一、开发绿色生命课程——夯实沃土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人的生命是教育的起点。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更有责任和义务担当起培育生命品性的重任。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载体,时代性和选择性是现代课程的典型特征。为给学生提供更多可选择的生命教育课程,在“滤析教材生命教育因子”规定动作的基础上,课题组发挥创造性智慧,创设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生命教育课程。内容和选题的确立本着不简单重复初中生物教材的原则,依据初中生的认知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使学生了解生命的完整历程,珍视自我、悦纳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课题组开发的《生命教育》课程很好地体现了现代生物学课程的时代性和选择性。在其开篇“生命诞生之奇迹”一章,为了使学生了解人类探索生命起源的历程,逐一介绍和探讨关于生命起源的“神创说”“自然发生说”“化学进化说”“宇宙发生说”等多种假说,学生在探讨中辨别各学说的科学性,形成对生命起源的正确认知。为了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在生命进化中的位置,在“生命进化之艰辛”篇,设计了植物的进化、动物的进化和微生物的进化3个专题,较详细地介绍了各种生物出现、灭绝、进化的历程。学生在探究生命起源的科学过程中,认识到人类只是生命进化中很晚出现的一个分支,学会尊重自然和善待一切生命。由此过渡到“生命世界之美好”篇,从多角度介绍生命世界的形态之美和色泽之美,让学生在感受生命世界的美好时,更加善待生命世界中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鱼,珍惜与自己生命相伴的一切。“我是一个传奇”篇,则重点阐述人的生殖和体内发育过程,分为生殖细胞的形成、受精作用、胚胎发育和婴儿的诞生,使学生在了解自己从哪里来的同时,认识精卵相遇的艰难历程和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付出,学会自信生活和感恩父母。

中学生处于人生生理的青春期,心理的叛逆期。在“金色青春时代”篇,根据这一时期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育特点,开展了青春期的生理变化、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和如何度过青春期3个专题的探究学习,以所学知识引领学生分析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并重点从男女交往上引导青少年顺利度过金色青春时代。“走在阳光路上”篇则分饮食健康、日常用药与安全和阳光运动3个模块,指导青少年在合理膳食、食品安全、用药安全和运动安全等多个方面保持身心健康,快乐成长;使学生领会到只有掌握一定的健康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科学养生,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正视生命的终点”为最后一篇,通过珍爱生命、正视死亡和临终关怀等内容,以现代科学生命观念打破中国人对死亡的传统忌惮,教育学生在呵护生命的同时,认识到生命是一个自然客观的产生、消亡过程。正确认识死亡,建立面对死亡的正确态度,降低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理性看待死亡。

二、打造绿色生命课堂——提供保障

这一课题基于科学的生命观念,运用现代建构主义教育方法,让生物课堂从知识走向生命,在生命发展和动态生成的层面,重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关注生命成长,彰显生物教育的生命品性。

1.从“零散”走向“结构”

生物学是一个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整体,但在学生们的印象中,却往往是模糊、孤立的。这就要求我们明确所学内容的核心概念、本质规律,经过比较和整理,找出其中的联系和区别,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科学有序地“织”进“网”里。也就是说,对前期学过的章节知识——传统意义上的“碎片”进行整理,增加容量,构建系统而立体的知识网络,进行网络化的存储,并以此为依托,融会贯通运用生物知识,全面分析生物问题。

2.从书本走向生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到,“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物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较其他学科更接近于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实际,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生物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教师的教学要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因此,构建生活化的生物学课堂,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让生物课堂回归生活的必然要求。

3.从接受走向探究

课程标准将“倡导探究性学习”作为生物课程的理念之

一。它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其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探究式教学不光着眼于学生当下的知识积累,更关注学生未来的、持续的乃至终生的学习能力及思维的发展。让学生经历一次“智力爬坡”的过程,构建知识框架和提高思维水平,正是探究的魅力。

4.从机械走向灵动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告诉我们:课堂上,学生学习不是预约的,而是学生与教师和同伴思维碰撞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有许多意外与惊喜。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要努力在学习进程中挖掘动态生成资源,让课堂更精彩、更充实、更丰富。这样一来,精彩也会不期而至,课堂教学也会因为变化而生动和深刻起来。

三、开展绿色生命活动——抽枝展叶

这项研究将生物教育还原为注重生命发展过程的教与学的过程,使生物教育不仅关注“压缩在黑板上的世界”,更关注“动荡在玻璃窗外的世界”。“玻璃窗外”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主要指实践活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实践活动是学生“智力生活策源地”,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教育心理学认为,“认知”是“构建”的一个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要依靠学生主体去“体验”和“生成”,因此,生物学教师应该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1.走进现场,拓展生命成长空间

“让世界成为学生的全部教材”,在生物学教学中,我们着眼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选择学习的能力,开发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生物综合活动——让学生亲临现场,以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陶冶学生情操,拓展其生命成长空间。

2.亲历实践,体悟生命成长快乐

“如果学校里新来一位有天才的生物教师,那么你等着瞧,两年之后就会出现10个禀赋高强的少年生物学家,他们爱上了植物,在学校园地上入迷地进行试验和研究。”每每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这一段文字,总让人心潮澎湃。因为渴望成为这种天才的生物教师,他们以努力和奋斗点燃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好奇,并呵护好每一颗充满好奇的心灵,让学生徜徉在生物知识的海洋。课题组的憧憬是,学生们不必拘泥于课堂,禁锢于教室,而要走进生活,走入自然,兴致盎然地观察和实验,津津有味地学习和思考,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感悟生命的内涵,实现自身的发展。

3.探究实验,领略生命科学的奥秘

课堂远比教案中教师的设想丰富多彩,每名学生面对同样的探究内容会有不同的探究思路,会提出很多新的问题。每个班有那么多学生,学生的观点就真的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多。有时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迸发出的一个新问题足以点燃整个课堂探究的热情。这时,教师的热情也会被点燃,就像一个英雄的舵手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带领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科学的奥秘。(未完待续)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