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工作研究 担负起培育合格人才的神圣使命 学校中的气象站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

第6版:工作研究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工作研究
06

担负起培育合格人才的神圣使命

□ 齐秀生

加强高校党建工作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高校的党员干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引领者和工作骨干。抓好高校党建工作,必须首先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练就过硬本领,为履职尽责提供坚强保证。

要有坚如磐石的政治定力

政治定力是对党员干部最基本的政治要求。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百年大变局,世界将迎来全方位颠覆性变革——秩序重建、结构重组、发展重塑、思维重构。国家关系、国际规则、运行机制、社会制度、国际机构将重新洗牌。在大变局面前,党员干部必须有坚如磐石的政治定力,牢牢把握政治方向,在云谲波诡的形势面前廓清迷雾、心明眼亮,在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毫不含糊、毫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和平建设时期检验一个干部理想信念是否坚定,主要看干部是否能在重大政治考验面前有政治定力。”他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做好工作的根本要求。

高校党员干部作为管理服务人员,保持政治定力,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理论素养,涵养道德情操。一是不忘初心,提高政治修养。政治修养是人们在政治认识水平与政治思想品质等方面进行自我锻炼和改造的结果。党员干部的政治修养主要体现在理想信念上。它是人生的价值观,是人们信仰、向往、追求的奋斗目标,从根本上支撑和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影响着社会风气。高校党员干部的理想认知和信念追求关乎青年学生的政治方向、人生航向、价值走向,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面对各种敌对势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攻击与挑衅,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保持清醒头脑,坚决同各种违纪违法行为作斗争。二是学习研究,提高理论素养。理论素养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条件。政治上的清醒来自理论上的成熟。高校党员干部要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以政治理论学习为根本,以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首要任务,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深入推动理论创新,积极参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解决问题。三是修身励志,提高个人涵养。个人涵养是道德、学问等方面的修养,是立身之本。高校党员干部的个人涵养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起决定作用。古人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古人把个人的道德修养放在管理家庭、治理国家、平定天下之前,就是这个道理。党员干部担负立德树人使命,必须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职业道德内化于心,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净化自己的生活圈,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弘扬新风正气,以德服人,以德树威,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影响师生。

要有应对时势的工作能力

工作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是解决问题的必备条件,是完成任务的内在因素。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能力,如执行力、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等。一个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为特征的智能社会已经出现。这是一个万物互联、迭代发展的时代,是一个不断制造“新文盲”、制造失业的时代,正在以“渐变、突变”的方式改变着人类的思维、工作与生活。高校党员干部是培育人才的人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能力出众,本领高强,适应社会的变化,同步于社会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必须以提高党员干部的工作能力为保证。一是将意志化为行动,提高执行能力。执行能力是人们贯彻上级决策部署、完成目标任务的操作能力。高校党员干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执行者,必须有过硬的执行能力。必须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认认真真、尽心尽力、扎扎实实、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上级的决策部署,履行自己应尽的职责。强化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树立脚踏实地、崇尚实干的作风,养成雷厉风行、干净利落的习惯,把心思凝聚到事业发展上,把精力集中到工作落实上,少说空话,少讲道理,多办实事,多解难题,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培育人才的大政方针。二是树立长板意识,提高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从事工作所需要的资格、素养和经验等。木桶原理认为,短板决定水平,因此,人们往往只盯着短板忧心忡忡、失去锐气。其实,长板才是优势和特色,一个人的绝技常常使他成为专家,他的水平是由长板决定的。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就会有超凡脱俗的表现。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忽视学习就会落伍,专业能力就会滞后。党员干部必须加强学习,充实自身,创新思维,扬长避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工作的专业性强,党员干部必须具有深厚的专业素养,具备胜任工作的专业能力,努力成为专家型管理人才。要认真学习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避免工作上的行政化、空洞化。三是常思、善思、冥思,提高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产生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高校要培育合格人才,重在不断创新,扎实推进理念创新、方法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高校党员干部是创新的实践者、组织者和引领者,自身创新能力的高低关系到能否以创新的理念和方法培养人才,能否培养出适应改革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面临各种困难和问题,党员干部必须树立创新理念,激发创新思维,强化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投身创新实践,履行创新使命,研究新情况,以改革创新的办法消除障碍困难,破解发展难题。四是注重复合历练,提高管理能力。管理能力是管理队伍的规模、结构和素质,以及管理手段的科学化水平。高校党员干部必须强化自身素质,不断改进管理方法,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在管理理念上,视野开阔,思想开放,与时俱进,思路超前;在组织运行上,计划周到,合理有序,把控准确,运行通畅;在沟通协调上,用心倾听,换位思考,理解包容,减少摩擦;在处世方法上,气氛宽松,服务到位,启发引导,避免生硬;在工作作风上,扎实深入,调研指导,督促检查,排忧解难;在表率作用上,自身过硬,严格要求,品德高尚,富有魅力。还要特别强化团队意识,提高知人善任能力,加强团结,齐心协力,把上级的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要有气冲霄汉的旺盛精力

有旺盛精力就是有好的精神状态。精神状态是人的理想、信念、意志、品质等整体素养的综合体现,即常说的精气神,是精神的力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工作精气神。”良好的精神状态能够大大激发人的力量,激发创造力,是成就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人才培养是千年大计,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高校党员干部责任重于泰山,要涵养良好的精神状态,朝气蓬勃,意气风发,激情似火,永葆青春活力,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

高校党员干部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要突出强化三种精神:一是强化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进取精神就是奋发向上、有所作为的精神状态,是事业发展和进步的必要条件,是实现目标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我们既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又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党员干部强化进取精神,首先要坚决克服不思进取、因循守旧、暮气沉沉、碌碌无为、得过且过、故步自封、安于现状、缺乏激情的思想状态。同时,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突出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刻苦学习、积极向上,只争朝夕、拼搏进取,勇往直前、百折不挠,永不满足、永不懈怠,对事业充满激情,始终洋溢着自信,不达目的不罢休。二是强化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担当精神主要指坚持原则、勇于负责,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标准,“敢于担当”是重要内容。他指出:“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党员干部强化担当精神,首先要坚决克服怕有风险、怕捅娄子、怕担责任、怕得罪人、怕丢官帽等思想状态。同时,要有担当的勇气、担当的智慧、担当的胸怀。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绝不含糊;面对复杂矛盾积极化解,绝不回避;面对危机危事挺身而出,绝不惧怕;面对大事难事迎难而上,绝不躲闪;面对失误失败敢于担责,绝不推脱;面对挫折阻力正确应对,绝不后退;面对歪风邪气敢于斗争,绝不退缩;面对名利得失顾全大局,绝不计较。三是强化忘我的奉献精神。奉献精神是对事业不求回报的全身心付出,是有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强化奉献精神,党员干部一要不怕吃苦。为实现伟大目标,付出艰苦劳动,作出艰苦努力。勤奋敬业、乐于奉献,精神专注、埋头苦干,兢兢业业、多作贡献,永不懈怠、永不松劲。二要不怕吃亏。奉献就要多付出,多付出就会吃亏。要不争待遇,不图虚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计得失,不怕吃亏;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危险时刻挺身而出,不怕流血牺牲。三要不怕吃气。做管理工作、思想工作,吃气是正常事。要不怕不理解,不怕牢骚话,不怕落埋怨,不怕得罪人;心胸宽广,包容忍让;任劳任怨,无怨无悔。

要有如临深渊的法纪压力

法纪压力就是党纪国法对人思想和行为的强有力约束,既包括外部的监督警示,也包括自身的严格要求。党员干部在法纪面前要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自我加压,守住底线,不越红线,不碰高压线。底线是做人做事起码要坚守的基准线,是对党员干部的约束,是考验其政治品质的试金石。红线是规矩,是每个人都不能踩的警戒线。高压线是禁令,是所有人都不能碰触的生死线。底线包括法律、纪律、政策、道德4个方面,一定意义上说,底线也是红线、高压线。

高校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底线意识,坚决守住底线。一是胸有敬畏,守住法律底线。法律是全体公民的底线,更是党员干部的底线。法律底线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执行法律,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高校要依法治校,党员干部必须守住法律底线,对事关师生切身利益的事情,坚持法律至上,按照法律办事,维护师生合法权益,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二是心有良知,守住纪律底线。党规党纪是管党治党的尺子,也是党员干部不可逾越的底线。纪律底线是对党员干部的最低要求,是检验对党忠诚的重要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廉洁自律是共产党人为官从政的底线。”党内的各项纪律是对党员干部的约束,犹如利剑高悬,时刻给党员干部以提醒,让其绷紧纪律的弦,不破底线、不越红线、不触高压线。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通知中指出:“坚持纪严于法、纪法协同,让制度‘长牙’、纪律‘带电’。”高校党员干部务必要做严守政治纪律和规矩的典范,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以更严的自我管理制约自己,行稳致远。三是行有天理,守住政策底线。政策底线是党员干部政治觉悟的具体体现,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强调:“党的各级组织、全体党员特别是高级干部都要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党的理论、意志、主张在治国理政上的体现,一旦确定就要无条件服从和执行,绝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绝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绝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上打折扣。党员干部要坚决杜绝本位主义,从严落实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凡是有政策依据的,都要不折不扣坚决执行到位,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高校落地生根。四是知行合一,守住道德底线。道德底线是人们应该遵循的社会道德最低警戒线,是守卫人最基本尊严、良知的最低防线,是道德最起码的基本规范。对普通党员干部而言,社会公德就是必须坚守的道德底线,具体表现在诚实、厚道、有良心、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遵纪守法。大学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基地,还是传递价值观的阵地,是社会的精神高地。道德底线在高校主要是职业道德底线、个人道德底线,是履行培育人才使命的基本要求,党员干部必须牢牢坚守,守不住就要被“一票否决”。要筑牢社会良心的堡垒,守护教育阵地这块“净土”,树立和维护教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影响和带动师德师风建设、学风建设和校风建设,为担负起培育合格人才的神圣使命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系山东省人民政府参事)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