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临淄区 研学旅行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科书
本报讯(记者 宋以生 通讯员 亓俊然)“‘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中的‘韶乐’出自临淄,田单火牛阵大破燕军的场面实在太震撼了……”在前不久淄博市临淄区组织的第60期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中,来自益中外国语学校的初二学生于寒潇参观完齐文化博物院后兴奋地与同学们交流。
据了解,临淄区每年都会组织小学四年级和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在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中,学生既要完成社会实践基地开设的所有课程,还要参与丰富多彩的研学旅行活动。
据临淄区教体局基础教育科科长于莎介绍,该区结合地域特色和实际,着力打造了一批研学旅行基地,开发了一系列研学旅行课程,每年参与研学旅行的学生近8万名,逐步形成了具有临淄特色的“齐文化+”研学旅行体系。
丰富的课程、完备的配套设施,让齐文化博物院成为该区首批也是全省和全市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作为实践基地,我们专门开辟了‘研学小课堂’,设计了‘研学任务手册’,还推出了‘蹴鞠小课堂’等课程,让学生乐在其中、沉浸其中。”齐文化博物院院长马国庆说,“目前,每个月都有数千名学生走进博物院开展研学旅行。”
据于莎介绍,像齐文化博物院这样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在该区共有70余处,几乎覆盖了城区和所有乡镇。在这70余处研学旅行基地的基础上,该区还绘制了“临淄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基地版图”,并按照设点、搭线、扩面的工作思路,打造了6条“齐文化+”示范性研学旅行精品主题线路,形成了由点成线、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研学旅行网络。
“研学成为临淄学生必须上的一门课。在这堂课上,学生们了解了齐文化,了解了自己的家乡。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景式、体验式、趣味式的活动,学生们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该区教体局局长刘学军说。
据悉,该区齐文化研学旅行课程涵盖齐文化体验、红色体验、科技体验、传统文化、生态绿色、现代农业等6大类:依托齐文化博物院、管仲纪念馆、姜太公祠等齐文化资源,开展齐文化研学之旅;利用中共临淄县委旧址、北海银行等9处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利用临淄青少年科技馆、齐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凯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10处当地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开展科学体验课程;利用稷下文化园、于家宗祠、忠诚堂鼓厂等26处传统文化体验基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利用瓦力蚯蚓、忆当年生态农场等12处生态基地,开展自然生态教育;利用敬仲桂花基地、旭丰蔬菜专业合作社等13处农业实践基地,开展现代农业体验教育。
清明节前夕,齐陵街道中心小学组织师生走进忆当年生态农场,开展了以“传承•践行•成长”为主题的研学活动。活动中,学生们不仅近距离观察了百香果和西红柿的生长情况,还来到农耕体验区听农业技术员讲解土豆的种植要点及生长环境,分组认领责任田,亲手种土豆,为土豆盖上薄膜,用泥土将薄膜盖压好。“学生们的小手虽然脏了,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种子却在他们心底埋下了。”该校校长冯晓朋说。
“以前,教科书是学生的全部世界;现在,世界成为学生的教科书。”刘学军说,“通过研学旅行,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在集体活动中获得与同伴相处的机会,过一种真实的集体生活,从而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