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全面提升新时代思政教育铸魂育人质量
潍坊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不断增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的整体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全力办好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全面提升思政教育的铸魂育人质量。
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潍坊市将思政课作为全市1187所中小学和19所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抓好中华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采取启发式、对话式、案例式、探究式、议题式教学方法,通过情境教学、经典诵读、故事演讲等教学形式,利用慕课、微课等教学手段,依托学习强国、重点新闻网站、教育网站、工作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开辟专栏6119个,重构思政课授课模式,搞活思政课堂,上好接地气、有真情、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思政课。把职业伦理教育纳入高校和职业院校思政课课程体系,围绕“古代文明史”“现代屈辱史”“当代辉煌史”“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4个专题收集素材,开发课程。潍坊医学院为本科生开设两门思政选修课“科技发展史”“中国传统文化”,为部分专业学生开设医学人文课程“医学伦理学”“护理伦理学”,为留学生开设“医学伦理学”,使用双语授课,教学效果良好。
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针对全市4321名不同学段专职思政课教师的特点,潍坊市建立思政课教师任职资格制度,研究制定思政课教师任职资格条件,建立与职称评聘、评先树优、绩效激励等挂钩机制。按照“高一格、先一步”的要求,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思政课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建立与师德考核、业绩评价等挂钩的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深化“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统筹管理。驻潍高校按专职思政工作人员不低于全校师生总数1%,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和1∶35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岗位;聘请“两代表一委员”、知名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干部、先模人物以及“五老”等担任兼职思政课教师。建立全员轮训制度,列出思政课教师培训清单,每3年全部轮训一遍;实施“双百”工程,遴选百位青年思政课领军人才,建设百个“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突出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每年推选优秀青年思政课教师和优质课程,设立青年党员思政教师先锋岗30个。诸城市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到王尽美故居党性教育基地、刘家庄抗战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实践学习,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寿光市建立学校与各行业间的友好联系,强化思政课教师在政府机关、农业、工业、商业等领域的参与力,为其更好地上好思政课奠定了基础。
健全思政教育制度机制。潍坊市发挥学校党组织的主导作用,建立思政课和思政教育负面清单20项,确保思政课教学方向正确;成立全市思政课建设指导委员会,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对思政课教学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等方面深入研究、提出建议、加强指导;建立全市思政课校际联盟,开展“同城大课堂”,组织思政课教师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培训提素质,集中备课提质量;搭建起思政教育交流互促平台,组织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学生走进高校,组织高校师生走进中小学,促进各学段思政教育融通融合;梳理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功能,建立以思政课程为核心、其他课程为支撑、实践锻炼为载体的思政课程体系,形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开展优秀思政课示范巡讲,在全市设立30个思政课教学改革示范点,每年推选100节市级优质思政课,评选20节“领导干部上讲台示范课”。青州市出台《学校思政教师集体备课指导意见》,具体指导思政课教师集体教研活动。
建立起配套落实机制。党委宣传部门加强指导和协同推进,党委教育工委坚持把提高思政教育铸魂育人质量作为重要事项加强研究、部署和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全面加强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和学生社团建设,强化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学校党委书记及其他班子成员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建立思政课建设巡察制度,市、县(市、区)党委教育工委定期检查、调研各级各类学校思政课建设情况,把巡察情况纳入党建工作和意识形态责任制考核,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考核。建立市委常委联系高校、高校“校内巡察”、意识形态年度专项检查等制度,市委书记带头到高校作形势政策报告。各级各类学校把思政课开设情况纳入校内评价体系,把对学生的思政教育纳入综合素质评价范畴。注重发挥学校、社会、家庭的协同效应,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学校思政教育铸魂育人质量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