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蕴厚重 和乐致美
——在传承中创新的曲阜市实验小学
曲阜是伟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
曲阜市实验小学创建于1933年,时称曲阜县立结义街小学。历经岁月更迭,1964年秋,更名为曲阜县实验小学。1986年8月,随着曲阜撤县设市,学校被正式命名为曲阜市实验小学。学校经过80余年的栉风沐雨,历经沧桑岁月,依然弦歌不衰,喜成春华秋实,灿然桃李天下,走出了一条熔古铸今、和乐立成的现代办学之路。
自上世纪80年代基础教育改革之初,曲阜市实验小学就提出了“和乐教育”整体建构的基本思路,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凝练了“和乐致美”的核心理念,形成了“传承经典,和乐育人”的工作思路,为践行“培育‘和乐致美’的时代新人”的教育目标作出了巨大贡献。
30年探索,打造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1986年,曲阜师范大学教授骆承烈来校,作了关于孔子教育思想的报告,对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所启示。随后,学校自发编印了5册《古诗文经典诵读》教材。该教材选材较为宽泛,实施方法较为单一,就是不同形式的诵读。但这种自发的尝试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影响。
进入新世纪,学校先后进行了“‘和乐教育’整体改革”“小学语文教学与诵读儒家经典相结合的实验”等国家、省、市级重大课题研究,编印了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材《杏坛魂》上、下两册。面向所有年级,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全面推进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前来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该教材先后印刷了1万多套,获得中央教科所颁发的教科研成果优秀奖。
该校的“和乐课堂”坚持“四项原则”,即“人亲”“心通”“场乐”“法和”。“人亲”,就是倡导教师要像孔子那样,与学生建立起和谐而亲密的关系,从而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锻造健康的人格,习得更多的知识,直至升华成生命智慧。“心通”,即教者、学习者、文本作者、教材编者四心相通。“场乐”,是指教师教学之乐与学生学习之乐同在共舞。“法和”,是指多种教育方法、手段和谐运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多种学习通道顺畅起来。
“和乐课堂”建立了磨课体系。“要想上好‘和乐课堂’,并非‘得来全不费工夫’。”经过长期研究和积极探索,曲阜市实验小学系统地构建起了“七备、八议、九察”的磨课体系。“七备”要求教师从教材分析、学情现状、教学理念、教学预测、教学环节、学习评价、板书课件等7个方面精心备课,以期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八议”是指听课教师在观课议课时,从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情感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效果、教学特色等8个层面,对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议。它也包括执课教师对听课教师提问的回应。有时候,听课教师与执教教师也可以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但一定要达成“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的目标。学生学习了,并不意味着学会、学好了。“九察”就是从听、说、读、思、练、合、学、论、研等9个方面来观察学生是否学会、学好了。该校校长王利民对记者说,他们构建起的“和乐课堂”体系,为“和乐教育”的内涵提炼和外延限定提供了鲜活的支撑,丰富了“和乐教育”的存在标志。
多年来,在“和乐教育”的深化、拓展中,学校形成了“以人为本,亲和高效”的和乐管理模式、“学思结合,终身发展”的教师成长模式,开发出了“启智明理,乐学致远”的和乐课程,实施了“蒙以养正,礼爱并举”的和乐育人工程,等等。
知行合一,培育传承文化“和乐少年”
30年的传统文化教育探索为“传承经典”提供了强大的课程平台,“星级和乐少年”评选活动成为“和乐育人”的重要举措。
评选以课堂实施为主阵地,教师们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总结了“人亲、心通、法和、场乐”的经典教学框架、“解题—知意—入境—悟情—吟诵”的经典教学模式和“不求甚解—联系扩充—想象入境”的经典诵读方法。通过故事引导、意境陶醉、成功感应、变式诵读等方法引导学生以读促悟,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对经典的感悟能力。
活动以经典诵读为主线,如,每学期一次的古诗文诵读比赛,以班级为单位参与,既有量的评比,又有质的评比。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走近圣哲,感悟经典,体验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
“和乐少年”系列活动让学生们的血液里融入了经典文化的基因。六年级学生胡怡然说:“当老师讲诚信时,我就会想到孔子说的‘言必信,行必果’;与同学相处时,就会想起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五年级学生鹿法然获第十六届全球华人少年作文大赛一等奖;2000级学生韩雨以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在小学期间就发表了十几万字的文学作品,2012年以突出的创作实绩被清华大学录取。
多维度支撑,凝聚传统文化教育合力
专家指引,高屋建瓴。在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教授骆承烈、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等名师大儒和山东省教科院、济宁市教科院专家的引领下,学校设立了课程咨询委员会及课程促进委员会,为学校的课程建设及实施做好顶层设计,把脉定向。
环境资源,润物无声。孔庙、孔府、孔林、少昊陵、孔子研究院、孔子文化园等一批传统文化基地对学校免费开放,孔子讲学的杏坛、颜回生活的陋巷近在咫尺,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走一走2000多年前“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路线。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为学生体验与实践传统文化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营造“诗书古韵,和乐且湛”的育人环境。学校创新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教育相结合的实践,营造独具传统文化特色、生动丰富的育人环境。孔子广场突出孔子及《论语》主题;和园、乐园凸显“和乐教育”的主题……廊道文化——学校道路、走廊以《弟子规》《增广贤文》《论语》选粹、文明礼仪、圣地览胜、先贤圣哲教育名家、重点大学等为内容进行文化宣传,凸显学校注重国学又多元相融的文化理念。
家长支持,拓宽教育渠道。学校发挥地方文物及文化工作者众多的优势,开展“家长资源进课堂”活动,增强课程的专业指导力量。家长们开设的《趣味国学》《圣城、圣人、圣景》《三孔文化传承》《介绍我的家乡》等专业课程,深受广大学生欢迎,进一步拓宽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渠道。
全方位展现,提升传统文化育人实效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犹如春风化雨,为学校带来勃勃生机,“学而不厌”成了学生的口头禅,“诲人不倦”成了教师的座右铭。通过传统文化的熏染浸润,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有了很大提升。在每年的国际孔子文化节、祭祀颜子大典、百姓儒学节等大型文化活动中,学校的经典诵读都是保留节目。学校的传统文化课堂也获得了极高评价:王晓茹老师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国学课大赛获得一等奖;孔为峰老师被评为“齐鲁文化之星”,在首届国际《论语》知识大赛中获一等奖。
斯文在兹,金声玉振——30年来,学校牢牢把握“实验”与“引领”的使命。1990~2017年,学校连续面向全市开展了28届教学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活动,通过“一课二上三讨论”,实施“四五六”工程,严格按照“七八九”磨课视角,丰富和乐高效课堂的“十条要求”,打造了“人亲、场乐、法和、心通”的课堂模式。对孔子教育思想作了挖掘并加以继承和发展,力求突破传统“应试教育”,成为全市小学教育教学的“嘉年华”、教师的“群英会”。
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被山东省侨办遴选为“华文教育基地”,有几十个国家、上千名国际教育界人士及海外青少年在这里学习中华文化知识及技能。2017年11月,学校的《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和乐新人》德育案例通过教育部审查,被评为“全国优秀德育案例”。学校先后获得全国青少年道德培养实验基地学校、全国“中华诗教先进单位”、山东省文明学校等百余项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