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养料滋养学生成长
——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根文化”为教育教学增添活力
今年六一儿童节,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表演的节目让人眼前一亮。无论主题、内容还是表演形式,都有鲜明的传统文化印记。一位家长观看后感慨道:“孩子们演得真好,把老节目演出了新光彩!”
“这是我校‘根文化’教育的一次主题展示。”该校校长张新华说,“近年来,我校实践‘做有根的人’,实施‘根文化’教育,目的是以传统文化促使学生成长,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
“根文化”为课堂注入活力
春季的一天下午,天空响起隆隆的雷声,紧接着下起了小雨。正在上语文课的教师范金娥让学生观察春雨,并以春雨为题即兴作诗。学生们兴致勃勃,一首首充满童真的小诗从学生口中诞生了。这一举动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把春天的气息带进了教室。范金娥趁机引导他们:“大家知道春雷什么时候发生吗?古人早就发现了这个自然规律。”随即,她带领学生学习了《二十四节气歌》,探究了从立春到谷雨的6个节气。一节课下来,学生们意犹未尽。
“语文学习不只是学课文,语文本身也蕴含着文化内容。比如,字的起源、书法、经典著作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范金娥说,“我们开展了‘学字、造词、说句、阅读’拓展性学习。围绕一个‘木’字旁,学生们列举出‘松’‘柏’‘杨’‘柳’等几十个字来,并用每个字组词,用词说话,拓展延伸。这样一来,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美术课教师田艳丽指导学生画实物时,讲了与筷子有关的知识。她用课件展示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餐具,帮助学生了解筷子作为我国人民餐具的文化内涵。她说:“‘筷子’谐音含有‘快生贵子’‘快快乐乐’的口彩;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契合‘天圆地方’的哲学,等等。” 田艳丽这番对筷子所含文化元素的解释,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受更深刻了。
“传统文化进课堂,让学科知识点和传统文化链接、融合,让传统课堂的样态有了变化。比如,故宫里的数学、墨子与古代发明科学、传统民歌和民间传说等,这些内容让课堂散发出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张新华说。
不仅如此,新的课堂导向推动了教师的教学研究。为课堂“立根”,融入传统文化,推动教师加强团队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根文化”催生新课程
该校依托历史、民俗、自然等资源,开发出联防抗战、红色党史、泥塑、民乐、太极拳等20多门课程,丰富了“根文化”教育体系。
高密古代有8处风景名胜。学校根据史料记载,复制出“长陵春色”“淮沙落雁”等《八景图》,连同历史事件、名人轶事、古诗文论、民间传说,汇集成乡土课程,让每名学生记住家乡的文化地标。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家乡曾经出了晏婴等众多名人,并为此感到自豪。”五年级(3)班学生甄大鹏说。他喜欢寻访古迹遗址,了解到附近有一处古迹“韩信坝”。于是,他告诉了老师,并带领老师和同学们到现场考察。课余时间,他还查阅史志,了解相关的历史故事。就这样,学习在考察、研究和讨论中不断延伸。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二年级(1)班学生集体研究设计,分工制作,呈现出各种各样富含传统文化韵味的作品。其中,有千纸鹤,有彩色的绣球,有大红的绒布灯笼,还有生肖剪纸,等等。这些作品挂在学校走廊的顶部和墙壁上,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其他班级的学生纷纷行动起来,在布局设计方面不断创新。学生用高粱秸秆、玉米皮、芦苇等编织装饰框和底面,使得风筝、版画、织绣等作品别有一番乡土风味。
课程内容多了,民间游戏、编织、民乐、太极拳、泥塑、诵读、合唱等各种类型的社团也活跃起来,每名学生都有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和展示才艺的舞台。
“每名学生每学期参加两门兴趣课程的学习,到毕业的时候就会有10多种课程的学习体验。这些课程,给学生带来了成长的快乐,培养了他们的兴趣和特长,也夯实了他们的人生根基。”该校副校长栾聚芳说。
“根文化”丰富研学实践
为让学生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学校开展了“寻根研学”活动。
“以前,我听爷爷讲过清朝宰相刘罗锅的故事。这次研学活动,我研究了有关他的历史。”五年级学生姚星宇说。他的研学作业——5000多字的刘墉家世解说词被学校评为一等奖。在他的带动下,20多名学生组建了一个“导游团”。他们一起调查研究莫言文学馆、孙家口抗战旧址等,并且写解说词、当解说员。
暑假期间,学生走进“民俗村”姜庄。扑灰年画传承人吕臻立老人对他们讲道:“扑灰年画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明朝成化年间起源于高密。这种画使用柳木炭条起草画稿。” 这番话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还参观了画堂,现场体验了起稿、涂画、勾拉、粉脸等工艺。返校后,他们撰写了调研报告《扑灰年画的传承与创新》,对传承扑灰年画提出了建议,得到了政府文化部门的肯定。
节日文化也是学生研学的重要课题。学校根据一年中的重要传统节日排出“节令图表”,并且纳入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活动。
春节期间,四年级(3)班学生李想用手机拍录了“贴春联”“迎财神”“放鞭炮”“吃年夜饭”等20多个视频,然后根据自己的解说和长辈的指导,创作了微电影《过年》,全面展示了农村过年的习俗。这部微电影在师生和家长中广为流传。
寻根研学活动还有多种,比如职业体验、志愿服务、寻访老党员等。学校通过这些喜闻乐见的活动,教育学生不忘根本、立志成长。
“经过3年的实践,‘根文化’教育得到了师生和家长的认同。我们会朝着‘根文化’方向不断探索课程教学,办好有品位、有特色的教育,为每名学生的成长铺垫亮丽的人生底色。”张新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