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说声“谢谢”开始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怎样才能用美好传递美好,于“润物细无声”中悄然激活、唤醒他们沉睡的灵魂呢?
随着班级活动的增多,孩子们身上潜伏的问题慢慢都暴露了出来。
首先是卫生。我每天都会强调,要珍惜纸张,不要撕纸,不能随地扔纸屑。早晨,孩子们到校前,我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上完晨读和第一节课,我都检查一遍再回办公室。隔一节课回来,教室就成了垃圾箱。我反复要求,苦口婆心地耳提面命,引导他们爱护班级卫生,并且带头捡拾地上的废纸,但收效甚微。更可气的是,我每次竟然都找不到扔废纸的是谁。一次,我指着地上一堆撕碎的花花绿绿的彩纸问:“这是谁扔的?”孩子们漠然地看了看,都摇头说:“不是我扔的!”
彩纸在两名学生的课桌中间。我直接问他们两个:“你们俩说说,彩纸是谁的?”
两个人抬起头来,用无辜的眼神看着我,都坚决地说:“老师,不是我的!”
彩纸的特征非常明显,不会认不出是自己的东西。我又一连问了好几名学生,他们都拒不承认,个个回答得毫不犹豫,神情坦然,没有流露出一点儿不安和心虚。
我有些生气,也很失望。这样的情形几乎发生在每个扔纸的孩子身上。满地废纸如同一地鸡毛,带着嘲讽躺在我面前。它们知道自己的主人是谁,但是它们不会说话;会说话的孩子们,又是那么不诚实,抵赖的话张口就来,撒谎如同喝水、吃饭一样寻常,这让我非常惊诧。
类似的事情还在不断发生。
课间,有个孩子的鞋带松开了,他跑到我面前,把脚往我面前一伸,说:“老师,鞋带开了。”我边给他系边说:“要自己学会系鞋带,不然走路时容易被它绊倒。”他没有吱声,等我给他系好就跑开了,没说一声“谢谢”。
一会儿,他又过来了,伸出另外一只脚让我给他系鞋带。我让他蹲下,边系边告诉他怎样系扣、打结。他低头看着,不吱声。等我系好,他接着又跑开了。
第二天大课间,站队时,他的鞋带又开了。这次,他没找我,而是直接把脚伸到了一个很老实的小女孩面前。小女孩犹豫了一下,蹲下来给他系上了。他照样没有感谢,心安理得地站到队伍里去了。他认为别人为自己做的一切都理所应当,不懂得尊重他人劳动,没有感恩之心,他的表现让我很忧虑。
同学之间常常发生小争执,通常都是一方借铅笔、橡皮,对方不借;或者不经允许,擅自拿了别人的东西。我想起小时候学过的课文《蓝色的树叶》:李丽在美术课上画树叶时找不到绿铅笔,就向同桌林园园借,遭到了拒绝。李丽只好用蓝色铅笔画了树叶。林园园看着李丽的蓝树叶,脸红了。估计我们这些孩子不会因为同桌画了蓝树叶而脸红,因为他们的心中根本就没有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意识,更没有自我反省的能力。
自私、缺乏同情心、不懂得感恩、遇事喜欢推诿、没有责任感、没有集体荣誉感,孩子们的表现反映出的种种问题让我感到震惊。这些很小的生活细节,在家长那里已经习以为常。或者说,正是由于家长自身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他们无意识的“言传身教”中,一点一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习惯,塑造着孩子的心灵,最终让孩子成为现在的样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一个人格不完善的人走向社会将会多么可怕!这样的人就像一颗装满了火药的炸弹,随时都有可能引爆,毁灭自己、伤害他人、危害社会。这让我感到深深的不安。
面对孩子们懵懂无知的眼神,面对他们为了寻求“自保”脱口而出的谎言,我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塑造心灵”。想起那句几乎被人们说俗了的话:“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面对这样的现状,我感受到了这句话沉甸甸的分量。塑造灵魂,是一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反复思考后,我在班里开展了一项活动——“学会感恩,从说声‘谢谢’开始”。我希望能够借此唤醒孩子们尚在蒙昧中的灵魂,激活他们对真善美的感知。
关注教育细节,做好每件事,我随时随地向孩子们传递“感恩”的信息:
发放作业本。当把本子轻轻放在孩子们课桌上时,我用眼睛和他们交流,温和地问:“孩子,你应该对老师说什么?”
孩子们很聪颖,马上大声说:“谢谢老师!”
每发一本,我都这样问一句,于是,整间教室都充满了“谢谢老师”的清脆的童声。
然后,我让课代表、小组长发作业,孩子们开心地互相表示着感谢。
奖励小笑脸。当我把笑脸贴上他们额头的时候,不再用我提醒,孩子们就响亮、快乐地说:“谢谢老师!”
我说:“孩子们,听到你们的感谢,老师真高兴,老师觉得这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当别人帮助了你,或者做了让你感到快乐、高兴的事情时,我们都应该说声‘谢谢’!比如,同桌借给你铅笔,你要说声‘谢谢’;同学帮你捡起掉在地上的橡皮,你要说声‘谢谢’;妈妈给你做饭,送你上学,你要说声‘谢谢’……你的感谢会让帮助你的人感到快乐!”
孩子们听得很认真,小眼睛亮晶晶的,这是他们第一次聆听这样的教诲,第一次知道接受帮助要表达感谢,第一次知道表达感谢会给他人带来快乐,自己也会很快乐!
改变在悄悄地发生。随着“谢谢”成了孩子们的口头禅,互相帮助的孩子多了,打闹的孩子少了,扔废纸的现象也好转了。尤其让我感动的是,有时指导孩子们写字,我随口说了一句:“你的铅笔秃了,下次要让妈妈多削几支啊!”马上就有小朋友抢着把铅笔送过来,纷纷说道:“老师,用我的,用我的!”那份无私和真诚令人动容!看着孩子们慢慢地一点一点体验与人交往的幸福,感受需要和被需要的温暖,我很欣慰。
改变让人欣喜,但是我的心情并不轻松。一个群体中,如果个别孩子的行为存在问题,也许是我们关注不够;如果群体中的绝大多数都存在问题,那么问题的源头在哪里?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是孩子的镜子。治标须治本,教育、培养孩子,不能单单从孩子入手,还应提高家长的思想认识,规范家长的教育行为,求得他们的认同和支持。否则的话,所有的努力最终都会变成“5+2=0”。
《陪伴你一程 温暖你一生》(5)
作者介绍:
陈桂珍,中学高级教师,市特级教师,山东省语文学科教学能手,山东省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山东省吟诵普查省直采录组成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新锐作文》特约撰稿人,如意盘扣非遗传承人;曾连续多年担任山东省远程研修课程专家、指导教师;长期工作在小学语文和传统文化教学第一线,专注教育教学研究,有40多篇散文、诗歌、通讯报道、教育教学论文在《读者》《中国教育报》《小学语文》《山东教育报》《山东教育》等报刊发表;编著有《让孩子着迷的经典唐诗》《让孩子着迷的经典宋词》等书籍。 热心公益,在书吧做《走近诗仙李白》等讲座近10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