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好语文教学的“心灵鸡汤”
最好的语文教育就是对心灵的点燃。
《落花生》一文里,“我”的父亲讲了这样一句话:“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父亲接着说:“对,这就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我问学生:“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常常看到有些人衣着光鲜、漂亮,他们可爱吗?”学生们的回答如下:“不可爱!我们要像花生那样不只讲究体面,也要在乎内心。”“学生要勤俭节约,勤奋好学;要把心思用在学习上,不要用在穿着打扮上。”“外表美要和心灵美相统一,心灵美是最重要的。”“托尔斯泰说过:‘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
听着学生们的表达,我在教学之初预设强调的“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最终没有说出口。我认为,他们深刻理解了课文,他们的表述更好。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我着眼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常见的复习课上进行了探索。
怎样让小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欣赏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怎样在引导他们欣赏传统文化的精髓时实现古今联通,达到古今生命的对接,最终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前进道路上的原动力?我和同事们经过讨论、探究,终于找到了破解的方式——“字课思维”。
“同学们,请找一找‘和’字有几个读音。谁能说说它最早是什么意思?”一个字就是一部文化史。在五年级语文课上,我以“和”字为主线,通过“读一读”“画一画”“演一演”等方式,挖掘潜藏在字形背后的文化意蕴,并与学生一起学习了《将相和》。从日常生活的“和谐”,到心灵空间的“中和”,再到哲学世界的“和合”,这个“和”字构成了中华文明体系的核心基因。
在语文教学中,我多次强调“读中感悟”——读课文时务必读准字句,读懂内容,读出情感。比如,教《黄山奇松》一课时,我围绕“奇”字展开,以朗读为主线,对虚实、详略、典型等写作方法及时进行总结和梳理,重在写作方法的理解与运用。数学的学习同样如此,学生可以借助有情感的朗读将自己对题目的理解表达出来。比如,一个圆锥体,底面直径是1.2分米,高是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这道题目,学生由于审题不清而常常出错。如何读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呢?我打破常规,对学生提出“三读法”。这样便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抓手,一个可以落实并且行之有效的方法。课堂上,当学生把枯燥、干瘪的数学题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有滋有味时,我发现,他们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找到了提高审题能力的方法,那就是“朗读审题”。
电影《百鸟朝凤》里有一句台词很有道理:“你怎么才能把唢呐的艺术传承下去?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人,才能拼了命把这活儿保住,传下去。”教师只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为现代文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