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不能只抓“两头”
每到课题申报时间,各个学校申报的积极性非常高,有的学校课题申报的数量多达数个。这种“热情”固然值得称道,因为课题是教学创新的开端,是课程改革的抓手,是教育进步的阶梯。但,搞课题研究必须是真“研”实“究”才行,不能只是抓抓“两头”,拿个证书了事。那是对课题研究的误解、曲解。
“两头”的“前头”是申请课题立项。拿到教育主管部门的立项书,标志着课题研究已经被官方认可,研究就有了方向。为此,需要提供开题报告、课题申请书、讲明课题研发的背景、科研实力情况、资金来源情况,等等。为此,课题研发小组要分头整理材料,风风火火地忙一阵子。把材料备齐,递交上去,拿到立项书,就“万事大吉”了,课题研究也就告一段落。“后头”就是结题了,需要课题研究小组提供相应的研究资料,证明自己的研究成果,不管是“舶来”的,还是别人“赞助”的,只要材料完整、言之有理,大部分课题还是能够顺利结题的。至于中间是如何研究的,做了哪些科研工作,都无关紧要。因此,所谓的课题研究也就变成从材料到材料的研究,研究过程也就“两头”的几天时间。这似乎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
这是课题研究中的“虚无主义”,生产不出任何有价值的“产品”,是彻头彻尾的学术造假行为。然而,对于这种行为,学校坦然,评审部门坦然,认为课题研究就应是这个样子,年年如此。县级课题、市级课题、省级课题、国家级课题似乎都是这样。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也为腐败提供了“土壤”。既然不用研究,托托关系,走走后门,没有不能报的课题,没有不能结的课题,谁还会去真研究、真探究呢?
课题研究和科学实验一样,是严肃的、严谨的,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真研真究,结果也必须具有创新性、实用性、指导性。否则,就失去了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教育是科学,必须求真求实;教育又是艺术,必须注重方式方法。课题研究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在求真的同时,必须注重研究的方式方法。
首先,不要把课题研究当作“负担”,它本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只不过把备课、教学、育人中的一些疑难问题专门拿出来,并且放大,从各个方面进行“解剖”,以摸清规律、掌握技巧。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日常教研活动的变形。只不过是对问题进行的一次大聚焦、一次靶向的精准发力。
其次,课题研究始终在路上,只有“进行时”,直至课题中所提出的问题完满解决为止。当然,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规律认识的加深,这些旧的课题、已经结题的课题,可以继续探究,挖掘出新的内涵。所以,课题的研究没有“完成时”。在具体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不能功利化,要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在研中学,在学中研。
再次,课题研究需要助力。课题研究是科学,自然要讲究方式方法。教师们平时业务负担重,研究时间有限,因此,更需要掌握必要的策略。各地的教科所必须承担起指导的责任,不能把课题一放了之、一评完之。
另外,课题研究必须有大原则、大前提,那就是一切为了学生。凡是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提高的课题就是好课题,就有研究价值,即便小一点也没关系。否则,为晋级、为“研究”而研究的课题,是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