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要闻 山东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发布 山东教育70年取得巨大成就 山东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教育主题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第1版:要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要闻
01

山东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教育主题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答记者问现场

9月26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山东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八场。发布会上,记者针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高等教育学科建设、高职扩招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提问。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关延平,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高磊,省教育厅职教处处长梁斌言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题1:随着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生育政策调整,“乡村弱、城镇挤” 成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请问,我省是如何破解的?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省教育厅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按照“城乡一体、统筹实施、乡村提升、城镇扩源”的思路,聚焦“地”“钱”“人”关键因素,在农村启动“全面改薄”工程,在城镇启动“解决大班额”工程,全力破解“乡村弱、城镇挤”难题,推进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首先,三级统筹解决“地”的问题。一是完善工作机制,设立绿色通道,两项工程需要新增用地指标的,由省、市、县三级统筹保障,确保学校建设用地应保尽保。二是在编制年度用地供应计划时,新增挖潜的用地指标优先用于解决大班额问题。三是面对短期内用地指标不足的难题,指导各地通过梯次补位办学、盘活闲置资源等方式有效缓解了学校建设土地指标紧缺的问题。

其次,多措并举解决“钱”的问题。一是“增”财政投入。“全面改薄”工程开始后,省级财政5年拿出71.6亿元进行支持。化解“大班额”工程中,省级财政已安排以奖代补资金42亿元,支持引导各级财政投入资金约300亿元。二是“减”收费支出。省财政厅、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出台政策,对所有中小学配套建设项目,免收2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减收或免收11项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有效降低了建设成本。三是“挤”政府债券。针对解决“大班额”工程建设资金缺口问题,2018~2019年,在地方政府债券中“挤”出230亿元用于支持工程建设。四是“保”资金效益。针对农村学校运行困难实际,我省在国家“农村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政策基础上进行升级,对超过100人不足200人的小规模学校按200人核定公用经费,确保了学校正常运转。

第三,创新政策解决“人”的问题。一是创新编制管理,突破教师编制“瓶颈”。实行教师编制动态管理,每3年核编一次。对班额较小的学校按班师比核编,对寄宿制学校和育龄女教师较多的学校核增5%编制。加大区域调剂力度,核定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超过原有总量的,省、市、县三级统筹解决。对满编超编但结构性缺员的学校,通过重新核编、完善核编方式、设立临时周转编制专户、县域内统筹解决等方式,为中小学增加可用编制3.5万名。近3年,全省共补充教师11.51万名。二是实施县管校聘,推动师资配置“均衡”。在全国率先整体推进县管校聘改革。2015年以来,全省交流轮岗教师13.98万人,其中城镇学校向农村学校交流3.58万人。三是强化师资保障,补齐乡村教师“短板”。实施省属高校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2016年至2019年招收公费师范生1.7万名。每年安排1.4万名师范生到乡村学校实习支教,财政给每人每月发放400元生活补助。加强乡村教师待遇保障,实施乡村教师惠师政策“组合拳”,提高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今年,在初中、小学分别按2%、1%比例,增设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为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成长发展拓展了空间。

今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印发,我们也将制定山东省具体实施方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义务教育。

问题2: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请介绍一下,我省在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答:我省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工作,按照十九大提出的“办好特殊教育”要求,遵照特教特办原则,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两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基本形成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教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的办学体系,特殊教育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18年,全省共有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学校149所,在校生30473人。

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受教育对象覆盖所有类型残疾儿童少年。坚持“全覆盖”“零拒绝”,特教学校招生对象从传统意义上的三类扩展到所有残疾类型。二是特教学校布局更加完善。全省3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全部建有特教学校。市级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具备招收所有障碍类型残疾学生的能力,实现市域内视障、听障学生集中就读;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全部转型为培智学校。三是随班就读规模不断扩大。全省随班就读学生达10546人,5人以上随班就读的学校全部建有资源教室,全省已建成资源教室514个。四是送教上门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得到较快发展。一是大力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目前,全省在园残疾儿童4559人。二是积极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目前,面向本省招生的盲人高中、聋人高中及特殊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共17所,全省高中段残疾少年2486人。三是加快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目前,在校残疾大学生2216人。

特殊教育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一是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省教育厅印发《山东省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启动实施特教学校建设提升工程,特教学校办学条件不断完善,生均公用经费提高到8000元,比国家高出2000元。二是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省委编委出台《山东省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不断扩充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确定6所高校培养特教师资,中国康复大学落户青岛,筹建工作全面启动。实施特殊教育公费师范生培养工程,定向培养500名“师范教育+医学教育”特教教师。三是特殊教育专业支撑体系逐步健全。市、县两级成立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163个,保证所有残疾学生接受适宜的教育。依托济南大学成立山东省特殊教育研究中心,市、县两级依托特殊教育学校建立特殊教育资源中心112个,为服务区域提供特殊教育指导和支持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推动实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完成2020年既定目标任务,指导各地进一步办好特殊教育,提升特殊教育水平,推动我省特殊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

问题3:学科建设是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短板,我省在推动一流学科建设突破方面,有什么具体考虑和措施?

答: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高校学科建设作为推动我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常抓不懈。也正因此,我省高校学科建设水平成为社会关注高等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

客观地讲,我们说山东是高等教育大省,基于3个方面的认识:一是普通高校数量位居全国第三,共有145所;二是在校生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有230多万人;三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2.89%,跻身全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第一阵营。但我们还不是高等教育强省,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的高校综合实力和学科竞争力还处于国内中游水平,高水平大学和标志性学科数量少。这也是今后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

2016年,省委、省政府印发我省“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正式启动了一流学科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共投入31个亿,立项建设了46个学科,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9年9月,我省高校进入ESI前1%的学科数达72个,与2016年相比,净增29个,其中省属高校净增28个,总数达43个。2017、2018两年,我省高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2项,占全省获奖总数的70.6%;获得省科技奖励136项,特别是在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中,高校获奖50项,占比82%,充分发挥了基础研究和重大原始创新研究的主力军作用。2018年,我省高校引进国家级人才73人,其中有海外背景人才38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总量达462人。

今年4月,省里又出台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打造一流学科、推进一流建设的要求,目的就是打造高峰,树立品牌,进一步增强我省高校学科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目前,我们正结合研究学科建设“十四五”规划,落实这一要求。初步考虑,未来,我们要推动高校学科建设从“顶天”和“立地”两个层面上实现突破。一是在前期省一流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启动高峰学科建设计划,直接对标国家一流学科立项标准和国家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加大投入力度,实施培育、奖励等强化建设措施,争取在国家一流学科增列和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实现新突破,建成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峰学科和品牌学科。二是面向我省经济建设主战场,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和新兴交叉学科,打造我省学科高原,直接服务“八大发展战略”需求。

问题4:近段时间,高职扩招备受关注。从省教育厅对外发布的情况看,社会各界报名踊跃,报名人数达9万之多。扩招结束后,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培养。退役军人、下岗工人、农民工、农民和在岗工人,大多已经离开校园多年。如何让他们真正学得一技之长,顺利完成学业,是学校必须面对并且要解答好的一道现实难题。请问,我省打算采取哪些措施?

答:高职扩招,将让更多人圆大学梦,开启更加精彩的人生,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送来的“大礼包”,也让“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建设学习型社会迈出实质性步伐。如何把好事办好,在招得来的同时,实现留得住、学得好、出得去、受欢迎,我厅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高职院校扩招和学生培养管理的通知》,按照“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原则,提出10项措施,确保高职扩招做到“五个有”,即入学有基础、教学有标准、培养有质量、就业有优势、发展有前途,真正做到“质量型扩招”。比如,针对生源的多样化,要求分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实施分类教学,确保课程不少、学时不减、标准不降、质量不低。再如,根据不同学生特点,实施分类管理,实行弹性学制、弹性学期、弹性学时;严格纪律管理,如实记录学生学习和日常表现并作为考核评价依据。又如,加快建设符合项目式、模块化教学需要的教学创新团队;健全教材选用制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资源;坚持分类施教、因材施教,普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还有,创新考核评价方式,将平时学习、参加学习讨论、完成作业等情况等纳入考核,对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考生,经科学评估,计入本人学业学分;鼓励支持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展学徒制培养、订单培养、定向培养等。接下来,我们还将加强对各相关院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过程性监管,建立检查抽查制度,对相关学校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等开展随机检查,并公布检查结果。凡是不按规定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予以严肃查处。

(本报记者)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