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工作研究 手风琴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全力构建社区教育发展寿光新模式 图片新闻 聚焦生活 按下快门 聚焦“四教” 守好思政课主阵地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第7版:工作研究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工作研究
07
【社区教育】

全力构建社区教育发展寿光新模式

□ 张志杰 王光华

近年来,寿光市把社区教育作为推动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提升社区居民整体素质的重要抓手,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建设和完善体制机制,先后获得“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首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市、区)”“山东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等称号。

打造“一三三”模式,推进社区教育发展

构建一个体系。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整合远程教育、科普教育、人口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等资源,形成了以寿光市社区学院、15个镇(街道)社区分院、127个社区服务中心教学站为主体,市老年大学、传统文化宣教中心等多元参与的“一主多元”社区教育网络,构筑了从幼儿到老年人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

完善三项机制。一是完善统筹协调机制。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制定《关于深入推进寿光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绘制社区教育工作“路线图”和“时间表”,加强顶层设计。二是完善经费投入机制。按照政府投入为主、单位自筹和社会融资为补充的多元经费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社区教育经费。三是完善师资保障机制。按照“专职为骨干、兼职为主体”的思路,组建社区教育讲师团及各类志愿服务队,定期送教、送服务到社区、田间地头。

搭建三个平台。一是积极探索“互联网+社区教育”发展平台。开发了寿光社区教育网,形成容量丰富、方便快捷、城乡一体的社区教育资源体系,保障教学随时随地进行。二是开发“寿光e社区”微信平台。围绕党务、政务、商务、社群等重点,设计“党员e家”“政务大厅”“圈子广场”“便民服务”四大版块,为居民提供更加便利、舒适、愉悦的生活环境。三是建设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平台。依托市、镇、村三级农资经营网点,建立了350多个农业信息网络服务站,为16万个农户提供面对面的网上服务。

构建人才培养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改革培养模式,提高职业素养。充分发挥寿光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优势,创新实施“校园+田园”培养模式,把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学生培育成“准新型职业农民”,把普通农民培育成新型职业农民。

改良课程体系,实现精准培养。构建“三链对接”模块化课程体系,将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等融入第二产业,将网络营销、生态环保等对接第三产业,实现教育和产业的精准对接,并作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培养课程。

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培养效果。创新自然式田园化教学模式,开办家庭农场、农产品网店等,建设多个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多途径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拓宽教育资源渠道,办好老年教育

提升老年大学办学水平。老年大学根据老年人的特点,不断开发修身养性、养生保健、休闲娱乐、心理健康等培训项目。聘请30多名教授、专家任教,为老年人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和特长展示平台。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成立传统文化宣教中心,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宣讲活动,组织社区为80岁以上老人举办“饺子宴”,开展“孝心村”建设,打造道德品牌,凝聚道德力量。

教养结合,关爱老人。投资16亿元,建成1处大型综合老年福利机构、4处养老机构、13处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68处农村幸福院、32处各类老年公寓。目前,全市已逐步构建起集康复、医疗、休闲、娱乐、养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乡全覆盖社会养老服务网络,实现了“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