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专版 商河县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纪实

第6版:专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专版
06

商河县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纪实

□ 通讯员 石道刚

教师指导学生主持节目。

日前,中国残联、教育部公布了2019年“特教园丁奖”名单,商河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张兴柱等5名我省优秀特教教师名列其中。9月,全国康复技能大赛三等奖获得者、国家级骨干教师、该校教师王秀丽入选济南市2019年“国家级人才工程”推荐人选名单……近年来,商河县特殊教育学校涌现出一大批杰出教师人才。他们把全部的爱心无私奉献给了特殊教育事业,用青春和汗水谱写出一曲曲精彩的人生乐章。

商河县特殊教育学校创建于1988年8月,原名德州地区盲校;1990年,更名为商河县聋哑学校;2010年,学校搬迁至商城中学;2014年,学校建设改造基本完成,更名为商河县特殊教育学校。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学校成为一所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为一体,学段衔接、体系完善、设施先进、师资专业、管理规范、特色鲜明的农村特殊教育学校。

立足高起点,坚持高标准,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资源配备

当前,学校的招生对象从智障儿童扩展到孤独症儿童、脑瘫儿童、多重残疾儿童等。如何建构各类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支持体系,满足学生的教育、康复需求,实现有质量的教育是特教学校的重点。为此,学校紧抓《山东省特教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山东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济南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的机遇,把握国家、省、市特殊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先进理念,抢抓机遇,理清思路,针对学生学习、训练以及教师教学和康复施训的需要,合理配备教学与康复仪器设备、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图书资料,以及学校办公、生活及安全设备;根据学生康复需要建设了多感官、运动功能训练、感统训练、畅游律动、情绪行为干预、微机、录播、美工、心理、认知干预、语言训练、精细动作训练、检测评估等10多个功能教室,以及构音评估与训练、语言评估与训练、认知评估与训练等5个训练室;建设了宽带网络系统、视频传播系统、多功能电教系统、安全保障系统。

同时,学校大力加强绿化、美化、硬化工作,按照最新标准建设塑胶操场两处,校园环境优美,充满生机和活力。学校充分发挥师生的智慧,征集并确定了校徽、班级文化、餐厅文化、走廊文化、校园文化。在环境文化建设中,力争让每块墙壁都说话,每棵花草都传情,每处景致都育人。这些设计既体现了奉献精神,又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

学校办学条件充分满足了学生评估、训练和学习的需求。今年,又建成了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在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中,学校将发挥指导作用,进一步拓宽服务职能,更好地提升为特殊儿童服务的水平。

强素质、带队伍,为学校发展凝心聚力

培智教育已从仅仅关注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向满足其生存、生活需求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方向发展,课程也从单纯的文化课向包括康复课程、文化课程、职业课程的综合课程发展。特殊教育力求通过各种手段最大限度促进特殊儿童的发展,满足特殊儿童的生存需求、特长发挥需求、缺陷康复需求等。要想很好地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教师必须以有效的方法予以实施。所以,学校根据学生的特殊需求,不断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首先,培养教师具备以爱心为核心,以细心、耐心为体现,以生命关怀为内容的职业操守,使教师树立在特教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的信心和决心。其次,培养教师除掌握特殊教育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外,继续掌握关于特教儿童心理、医学、康复、补偿等多方面的知识,提高应对教育对象扩大、教学手段变化、理念不断更新的素质,引导教师主动关注特教前沿理论和研究成果,针对教育教学训练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合作研究,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化的意识和能力,并付诸行动。再次,培养教师丰富的“临床经验”,使教师具备认识、了解、评估、诊断、评价特殊儿童的能力,能为学生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方法,掌握普通文化知识、所教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康复补偿知识,并能在教学中融合,适时进行各种能力训练的综合专业技能。

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学校在重视硬件发展的同时注重内涵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在办学过程中,学校注重思想、精神、文化、理念的塑造,以思想指导、以精神塑造、以文化引导、以理念引领学校发展。学校重视师德建设工作,以“博爱无声、择善敦行”为核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倡导爱的精神,营造爱的环境,提高爱的能力,讲究爱的艺术,实施爱的行为,孕育爱的教育,弘扬爱的文化,成功打造了以“博爱和行动”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品牌,形成了“敬业奉献、争创一流、和谐团队、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和“团结、担当、和谐、奉献”的校风以及“持恒、严谨、崇真、创新”的教风。

学校把每名教师当作优秀教师来看待,把每名教师当作人才来培养,大力实施全员培训,开展“师训工程”“名师工程”,优化教师队伍,先后派遣教师100余人次到省内外参加培训交流,聘请省、市特教专家到校进行专业指导,先后与华东师范大学、济南大学、潍坊学院、山东职业学院建立师资培训合作协议,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学校重视拔尖人才的重点培养,形成“一科一优师、一室一优师、一课一优师、一类一专家”的人才培养战略,并发挥他们的辐射引领作用。现在,学校呈现出你追我赶、争创一流工作业绩、树行业新风的良好局面。近几年,学校涌现出全国特教园丁1人,山东省优秀教师1人、济南市第六批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泉城和谐使者2人、济南市最美教师1人、济南市师德先进个人1人、济南市优秀教师4人、济南市优秀班主任3人;在教育教学及教科研方面,涌现出国家康复技能大赛获奖者7人,国家职业教育课件获奖者1人,山东省优质课获奖者2人,济南市优质课获奖者8人,山东省信息技术大赛获奖者3人,济南市电化教学获奖者4人,教师们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在康复技能方面,有6名教师获国家康复师资格证书,有2名教师获高级按摩师资格证书,有1名教师获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有1名教师获智力检测师资格证书。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初步形成。

积极打造合适的课程文化,全面提升教育康复质量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为此,学校建立发展性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学生评价体系和教师评价体系,实现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全面促进。

学校积极满足每名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和生存、生活需要,严格落实培智学校课程标准,努力实现课程“智能发展、社会适应、生活实践”的三大目标,有效补偿学生缺陷,力争让每名学生最大限度获得发展。在落实《培智学校课程实验方案》的基础上,借鉴上海、北京等地方教材和人教版教材,积极做好教材的二次思考和决策,研发系列化、多元化的课程资源,构建多样性、综合性的课程结构。学校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培养目标与已有资源和条件,整体设计满足学生需求的综合性课程结构。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提供支持学生潜能发展的发展性课程、使学生的障碍得到康复的补偿性课程。每学年研究制订课程计划,对学生课程设计安排进行动态管理。通过解读细化课程文件,编写校本教材,自制教学具,开发课程教学内容,形成课程资源库和学具资源库。

针对当前培智课程目标趋向生存化导向,课程内容趋向生活化导向,学校积极进行课程改革,逐步突破了局限于课堂的知识中心课程模式,提倡以学生生活活动为课程内容的能力课程。课程改革注重适应性和实用性,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和接受能力的不同开展分类教学和训练。学校承担的国家教师科研基金会“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特色特殊教育学校创建与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与研究”和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十三五”重点课题“特教学校‘一人一案’个别化教育研究”成功结题。通过课题研究,构建起智障儿童诊断评估体系,建立健全了智障儿童康复档案和成长档案,探索总结了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生个性化发展新模式。全面落实学生“一人一案”,推进个别化教学,使课程实施通过学生个别化教育方案与学校、班级的课程统合,做到个别化与集体化教学相结合,形成课程“一生一评估、一生一课表、一生一目标、一生一内容、一生一学法、一生一评价”,实现课程的个性化定制,让学生获得个性化体验,以保障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与有效性。

在课程体系上实现各学段的衔接,建构完成了以“救早救小”抢救性康复为核心的学前课程体系、以生活生存能力为核心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以劳动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及以自我服务为核心的送教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了适合农村智障儿童生存、生活需求的课程模式。其中,有学前课程11项、义教校本课程8项、农村职业课程4项、送教课程6项、主题社会实践课程7项。

敢担当,勇作为,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保障学校事业不断发展

特殊教育的发展首先要抓普及。《残疾人保障法》《教育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特殊教育提升计划》都把提升残疾儿童入学率作为重要内容。2011年3月,学校在全省较早开展了送教上门工作,以随班就读、集中就读、随班走读和送教上门4种形式满足残疾儿童入学需求。目前,送教服务对象共有109人,其中重点送教41人、非重点送教68人;30人承担残联“送康教”项目,惠及辖区内所有适龄残疾儿童,使每名重度残疾儿童都能接受适合其需要和发展的教育。全县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基本实现“零拒绝”。

学校送教服务本着“全员参与、家庭自愿、定期上门、个别化实施、免费教育”的原则,把全体教师分成5个小组,每组3人,选派骨干教师担任组长,利用周末和节假日上门送教。为使送教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学校成立送教服务领导小组和课题组,探索总结送教服务工作的支持与保障体系,确定送教服务工作准则,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制定工作制度,建立与送教服务工作相配套的诊断评估机制、培训机制、评价机制,妥善解决了“送什么、怎么送、谁来送、送到什么程度”等实际问题。

通过送教工作实践,学校确定了“送关爱、信心和理念,给予精神支持;送教育康复知识和技能,给予技术指导;送教材、信息和器材,给予条件保障”的送教内容。规范了送教的各项流程内容和管理措施。经过7年持续不懈的送教,所有送教服务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改善。其中,有35名特殊儿童实现了从不能自理到基本自理的转变,顺利进入特教学校集中就读;有96名特殊儿童的行动、语言能力得到明显改善。2016年,学校送教上门工作获评“济南市最佳志愿服务项目”;2018年,送康教工作获评“济南市残联创新项目”。送教服务给残疾孩子的家庭带来了快乐和希望,学校的送教经验作为典型被山东教育电视台、人民网等媒体报道。

特殊教育更要抓质量。在抓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办优质特殊教育,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是特教学校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的重要体现。为此,学校一方面从教育自身的本质要素和内涵建设的主要方面入手,突出时代特征的要求和特殊儿童发展的特殊需要,根据核心素养的新要求和特殊儿童身心特点注重学生品德教育、功能补偿、潜能开发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一方面,加强康教结合的项目实验工作。2015年8月,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山东省康教结合项目实验学校”。经过几年的项目实验和开展,教师运用“医教结合”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不断加强。“康教结合、综合康复、潜能开发”的特殊教育理念深入每名干部教师的内心和每个教学环节。构建了“集中教学+分类康复+社会实践”的康复教育模式,实现一般性课程和康复类课程有机统一。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康复设施设备,实现了残疾儿童发现、诊断、评估、康复、教育的有机衔接,促进了学生身体、感官、智能、精神和社会生活功能达到和保持在力所能及的最佳水平,使学生能借助一切措施和手段增强自理能力,从而实现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的目标。

特殊教育的发展还要健全体系。在实现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向特殊教育的两头延伸,构建特殊儿童终身教育发展模式。为此,学校积极开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2012年7月,学校成立学前康复中心,125人次承担国家、省、市康复救助任务,实现了学前特殊儿童的“早发现、早干预、早训练、早康复”。针对义务教育阶段超龄学生学习和就业问题,2016年,学校开始进行职业教育探索;2018年9月,成立职业教育部,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特长和兴趣,基于市场需求开发职业技术项目,使特殊儿童职业教育工作有了全面突破。

特殊教育发展要注重管理。管理出效率,管理出质量。学校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实现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手段现代化。按照 “深入改革、强化管理、完善措施”的总体思路,构建了以情感管理为基础、以制度管理为规范、以目标管理为导向、以过程管理为关键的教学管理网络。本着“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原则,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以目标管理为导向,以层级管理为主要形式,逐层落实工作目标,加强备课、授课、作业批改、辅导、康复训练、社会实践等教学常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强化领导班子成员的责任和担当,强化教职工的职责。

学校还实行“流程化无间隙学生管理办法”,使学生“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管”,全程监控;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岗位安全职责和安全应急机制,加强日常安全的自查和设施维护,加强饮食安全,构筑了科学有效的安全支持体系,切实保障了学生的安全。

近年来, 学校教育工作赢得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先后获得“商河县教育先进单位”“济南市残疾人之家”“济南市文明单位”“济南市教学示范学校”“全国特色学校创建科研单位”等荣誉称号。

目前,特殊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办好特殊教育”的新要求,《残疾人特殊教育条例》的颁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出台、《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试行、《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的实施、《山东省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的修订以及国家残疾人政策和惠民政策的制定实施,为特殊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特殊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商河县特殊教育学校将抢抓机遇,创新工作思路,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有效的实践推动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农村实际、具有农村特色的特殊儿童教育康复之路。

(本版摄影:王汉英)

教师悉心指导学生学习。

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学习功课。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康复训练。

教师带领学生表演鼓子秧歌。

教师表演文艺节目。

学前班教师与家长、学生互动。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