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杏坛 小院之秋  秋日读书滋味长 想念炊烟起  荷塘秋色 梁家河 银杏金黄染清秋

第7版:杏坛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杏坛
07
【自然物语】

荷塘秋色

□ 李笙清

说到荷塘风情,盛夏时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意美景,赋予荷塘许多盎然生趣。但在我眼里,秋天的荷塘较夏天并不逊色,虽然翠绿的荷叶在瑟瑟的秋风中肃杀枯黄,尽管鲜艳的荷花在深秋的雾霜中花瓣落尽,但枯卷的荷叶上经络分明,干瘪的莲蓬里藏着颗颗坚硬、饱满的莲子,仿佛在展示生命的历程。那更具艺术张力的丰姿造型,依然生动着秋日的荷塘情趣。

此时徜徉于荷塘之畔,秋水潋滟,那立于枯荷之中的一支支荷梗遒劲挺拔,枝头上的粉荷已褪尽铅华,留下莲蓬采摘后的余韵。这样的画面在“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笔下,成为一首充满生机的《秋荷》:“秋荷独后时,摇落见风姿。无力争先发,非因后出奇。”这首诗赋予秋荷实事求是的写生图景以及谦虚笃诚的精神写照。

而这样的画面,在清代画家边寿民的笔下成为一幅笔法苍润、色调清淡的《秋莲图》,一枝一叶都是诗,生动着岁时的风景。“堕叶一枝秋,凉风四五里。吹落红莲衣,余香犹在水。”边寿民的《秋莲图》上的这首题画诗,诗句清雅,立意紧扣画面主题,写出了荷塘在季节嬗递中变换的自然规律,充满自然旨趣。

眼前的荷塘正秋意盎然,风吹荷卷,与画中水墨景象遥相呼应,显得自然、协调,平添了几分风雅的文人画氛围。面对这深秋荷塘一角的景色,我的眼被淋漓渲染的水墨填满了。在荷塘水间,一支粗壮苍劲的荷梗从顶部荷叶处弯曲向下;在季节的变换中,一面原本向上展开的荷叶日渐枯卷,收拢垂临于水面,就像一把收拢的雨伞。细细观之,它又像一位窥破世事红尘的荷塘仙子,经过冬的孕育、春的萌生、夏的灿烂后,对人生的旅程进行了最中肯的总结。将一片生命的绿色收起,奉献给秋天的是饱满的莲蓬,是生命的美好意义。那枯萎的黄叶间,还有一处仍然泛着一丝绿意,在数支菖蒲的映衬下,仿佛还残留着生命的原色。另一支荷梗紧贴荷叶弯曲生长,身躯被风雨雕饰得日益佝偻,但还是坚忍不拔地向上延伸,墨意浑厚,风骨凛然,神气迥出,透出不惧风霜雨雪的精神状态。移步换景,荷塘如画,更多的荷丛如一片发黄的剑戟,在水湄之上,有的停歇着水鸟,有的弯腰如老态龙钟的老人。数支荷梗的顶部,几个熟透的莲蓬虽日渐枯萎,却莲实密布,彰显出一股生命的力量,给荷塘萧瑟的秋景带来一丝生命的气息。

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洁身自好,品格高尚,历来深受文人的喜爱。游走在秋日的荷塘之畔,联想到边寿民一生悠游林泉,淡泊名利,寄情于书画艺术,曾拒绝康熙四子胤禛“一游都门,可博进取”的好意劝说,淡泊名利,坚守节操,其追求是多么难能可贵!游走于荷塘之畔,赏他的《秋莲图》,可以窥到一种追求自然、心寄画情的精神写照。就像我此刻面对着的这一池秋荷,在荷梗之下的淤泥深处正孕育着新的生命。

“蝉噪乘凉江雨轻,芙蓉沼上午阴生。”当炎夏的暑气消尽,深秋的清凉在柳荫荷塘间舒展为一圈圈柔波的涟漪。风起处,细雨忽至,淅淅沥沥,不疾不徐,荷塘呈现出一幅雨雾茫茫的抽象意象图。枯荷雨声,如诗如歌,一缕清凉仿若枯荷上晶莹的秋露,一旦沁入心底,便有了莲实的甜润,滋心润肺,耐人回味。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