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要闻 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在济南成立 一首优美的“协奏曲” 邓云锋检查指导二〇二〇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工作 首届上海合作组织国家职业技能邀请赛在威海举行 带着空调回“娘家” 新闻资讯 山东农大三代“蘑菇匠”的助农情缘

第1版:要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要闻
01

科教兴农 创业利农 学以为农

山东农大三代“蘑菇匠”的助农情缘

□ 记者 孙荣光 通讯员 徐娜 李天慧 崔颖

11月4日,第六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传来捷报,山东农业大学报送的“林下赤茸——赤松茸种植技术助力精准扶贫”项目荣获农业农村组银奖,为“蘑菇匠”的荣誉簿又添一笔。

“蘑菇匠”是山农大植保学院食用菌研究团队成员对自己的爱称,由教师、毕业生、在校生“三代同堂”组成的项目团队至今已获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未来农场创新创业竞赛一等奖、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银奖等8个奖项。这些闪光的奖杯背后是三代“蘑菇匠”的探索和辛勤的汗水,还有一个个创业、扶贫的感人故事。

变废为宝,用科技创新助力农民脱贫致富

姜淑霞教授是“蘑菇匠”的鼻祖,主要从事林果病害防治方面的教学与研究。说起研究蘑菇,她告诉记者:“刚开始,我们研究的方向是通过蘑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进行土壤修复,以此增强林木抗逆性,减少病虫害。但在多年的蘑菇栽培实验中,我们却发现了‘宝贝’——赤松茸(学名大球盖菇)。它不仅对土壤修复效果显著,而且口感极佳、营养丰富,市场上供不应求。而抗逆性强、易栽培、高产的特点,让赤松茸种植成为精准扶贫路上的好项目。”

于是,姜淑霞带领科研团队围绕赤松茸生产周期、产量、品质等产业关键问题进行攻关,相继培育出大球盖菇山农球盖3号 、单肚菌山农羊1号等优质高产新品种。同时,该团队还搜集了山东省14种农林下脚料、筛选了20多个优质高产培养料的配方,使不同栽培区种植户可以就地取材进行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农林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变废为宝。

经过多年探索,姜淑霞团队在赤松茸高效栽培技术、富集大球盖菇降血糖成分、改良林地土壤和滨海盐碱土等方面获得5项国家发明专利。该团队培育的大球盖菇发菌周期从65天缩短到45天,林下种植产量最高3500公斤,设施种植最高达4000公斤。

为让这些科技成果尽快为乡村振兴和农民脱贫致富服务,姜淑霞带领学生前往德州、聊城、济宁等地开展一对一帮扶和技术服务,帮助当地老百姓更快更好地栽培出品质优良的大球盖菇,为多个地区带来巨大经济效益。除此之外,赤松茸项目还衍生了减少化肥施用、改良土壤、农业废弃物利用、增加就业四大社会效益。通过发展赤松茸加工、物流、电商等,为农民创造了就业岗位,带动了乡村旅游等产业的发展。谈到这里,姜淑霞告诉记者:“我们现在致力于打造一个产业链,让这些研究成果能够真正造福社会。”

作为教师,姜淑霞在做科研的同时,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让教学与科研、技术推广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她认为,农大的学生应该有一技之长,并且学以致用,为“三农”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研以致用,教师的科研促成了学生创业

“我带学生去建基地、做推广,为的是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技推广技能和信心,使他们将来到社会上善于把技术转化到生产中,推动农业科技发展。”怀揣这样的目标,姜淑霞把科技助农的接力棒传给了第二代。

聂阳、刘书程、张金3人都是姜淑霞的学生。完成学业后,这3位师兄弟于2018年在国家级贫困县夏津县注册成立了三生万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带领当地贫困户利用闲置林地种植食药用菌。短短一年时间,他们将项目推广到全国26省65市,大球盖菇种植面积8000多亩,占全国的六分之一,累计带动3000余户脱贫。如今,公司成为致力于精准扶贫,集研发、种植、展示、科普教育、技术培训为一体的优质企业。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2016年硕士毕业的聂阳至今仍享受着做“蘑菇匠”的感觉。“因为听了姜老师的选修课,我才开始接触食用菌,发现食用菌营养价值和生态效益极高,从此便被一个个蘑菇深深吸引了。” 回忆起当年选择食用菌方向的研究,聂阳脸上满是感慨和激动。记得每次上课,聂阳主动跟姜淑霞“套近乎”,课间休息时经常向其询问各种关于食用菌的技术问题以及产业发展趋势等。姜淑霞也十分喜欢这个认真好学的学生,把自己的知识倾囊相授,还让他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与济宁一家公司开展林下食用菌种植项目的合作,在生产一线提高种植技术和领导能力。

“我出生于农村,父母是农民,学的是农业,我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也想用自己的力量为乡村振兴作贡献。”谈起创业的初衷,聂阳说,“毕业前,大球盖菇品种突然火了,全国各地前来咨询以及寻求合作的人络绎不绝。因为多次跟随姜老师从事技术推广,我认为自己已经具备创业能力,又有老师做后盾,这才产生了创业的想法。”

创业的路很艰辛,但也收获满满。有一次,他在贵州毕节市大方县瓢井镇坪兴村忙完项目,天快黑了,当地百姓一直坚持把他送到村口。当时,聂阳被感动得流下泪来。2017年,他受聘担任新疆和田洛浦县科技扶贫特派员,指导当地村民在核桃林下种植赤松茸,带领村民增收致富。“那时候,我还没有女朋友,村民们为了表达对我的感激之情,争相给我介绍美丽的维吾尔族姑娘。”说起为扶贫做的工作,聂阳感到幸福而自豪。

三代传承,把创新创业的好传统发扬光大

在“蘑菇匠”团队中,聂阳好似一个连接点,承上而启下。他既是“林下赤茸”项目的负责人,也是大学生“菌行天下”创新创业团队的创业导师。“菌行天下”团队目前已有成员97人。聂阳虽然已经毕业3年,但是他平均每年要回学校8次。他说:“姜老师不仅是我的老师,更像我的母亲。创业初期,她隔三岔五就给我打电话,嘘寒问暖,出谋划策。此后,我们举办了5期赤松茸种植培训班,姜老师更是逢请必到,并坚决拒绝收受一分钱的讲课费。”所以,聂阳把每次回校都当作回家。他说:“我认为这是一种传承。即便已经毕业,我依然是这个团队中的一员。”

在姜淑霞和聂阳的指导下,团队成员的专业学习水平与创新实践能力迅速提高。他们先后通过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杂交育种等方法改善了菌种低产、抗逆性差、适应性差的性状,培育出新菌种。也有机会到田间地头亲自种蘑菇,到济阳、嘉祥、蒙阴等地向农户讲解如何种蘑菇。结合食用菌食品加工技术,他们还用蘑菇加工成曲奇、脆片等食品。这些食品一度成为校园里的“网红”零食。

传承意味着“同心者同行”。“菌行天下”前负责人张洪志对此感同身受:“在‘互联网+’大赛总决赛前夕,姜老师、聂阳和我们通宵奋战,常常为了一个词争得面红耳赤。不管对方是何身份,谁的意见对就听谁的。这反映了整个团队对学术和科研的至高信仰和追求。”

“蘑菇匠”团队之所以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除了学用结合和创业精神外,自由的学术氛围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成员们有什么想法都可以提,都可能被采纳。2018级植保专业学生殷宇腾告诉记者:“只要敢想肯做,团队就会为大家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

如今,2011级学生发起的这支创业团队接力棒已经传到2018级成员手中。我们再次见到姜淑霞时,她正带领菌物专业的十几名学生在植保学院菌物基地播种大球盖菇。“林下赤茸项目的获奖,在植保学院掀起了栽培食用菌的热潮,也带动了更多学生投身到创新实践中来。我相信,‘菌行天下’的‘蘑菇匠’们会创出一片更精彩的天地。”她说。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