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本愉悦课堂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以及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为此,教师要转变观念,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组建起“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允许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具有奇特的想法,激励善待学生,努力创设“心理自由和安全”的课堂教学环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能自由自在地飞翔。
针对数学中的计算教学,我们主要提炼出了数形结合、巧用猜想、构建模型等策略。
数形结合,在主动参与中促发深度思维
所谓数形结合就是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的方法,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如:我在教学《按比例分配》一课时发现,单纯从文字中,学生很难理解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我问学生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帮助理解,有学生提出了画图的方法。虽然学生想到了画图的方法,但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很难独立完成根据已知比画线段图的要求。这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就发挥了积极作用,以小组为单位画图讲解,达到了“以优带差、差向优学”的目标,优秀学生在讲解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困难的学生也在优秀同学的帮助下理解了两个量和总量之间的关系,进而能够根据前面学习的分数乘法的知识解决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巧用猜想,在探索规律中迸发深度思维
在探究比的基本性质时,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性质,猜到比可能也具有自己的性质。学生猜想之后先举例验证,再进行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验证,得出比的基本性质。这样,通过具体丰富的实例验证猜想,引导学生掌握数学规律与知识的获得方法,并会用数学语言概括这个规律,感悟函数的思想方法,进一步明了计算的本质。整个学习过程中,从每名学生举一个例子,到小组分享例子,再到全班分享,学习资源不断扩大,学习结论在学生的头脑中不断加深,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得到了提升。
构建模型,在有效探究中触发深度思维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个知识点是“按比例分配”。看似简单的问题,学生在做题时却经常出错。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题目呢?在研究了大量题型和进行了深入分析之后,我发现,按比例分配的题目可以建立3种模型。第一种是已知两个或者三个量的比,再告知这两个或者三个量的总量。遇到这种题目,可以用“总量÷总份数=一份”来求解,这类题目可以归为已知总量型。第二种一般是已知两个量的比,再告知这两个量中的一个量,可以用“分量÷对应的份数=一份”来求解,这类题目可以归为已知分量型。第三种一般是已知两个量的比,再告知这两个量的差,可以用“差量÷相差的份数=一份”来求解,这类题目可以归为已知差量型。建立了这3种模型后,学生再拿到题目就可以直接根据信息先判断是哪种类型,再用相应的求一份的方法,即可得出最后的答案。这样,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具有的共性,再用数学语言或符号等进行概括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深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