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师园地 “学生的需求就是我的追求” 儿童视野:小学语文教学新元素 让良好习惯陪伴低年级学生成长 换课风波 一次难忘的班级“事故” 做好小升初阶段的“摆渡人”

第5版:教师园地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师园地
05
【教师风采】

“学生的需求就是我的追求”

——记齐河县第二实验小学优秀青年教师祝萍萍

□ 通讯员 魏保和

祝萍萍(左一)在辅导学生。魏保和/摄

齐河县第二实验小学青年教师祝萍萍任教9年来,一直把“学生的需求就是我的追求”作为座右铭,时刻勉励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情,不仅自己迅速成长为骨干教师,还引领着青年教师们一道成长。

向最需要关注的学生倾斜

每接手一个新班,祝萍萍都要通过直接与学生交流或与家长通话的方式,对学生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实现教书育人的“精准指导”。

去年,祝萍萍接手新班之后,发现班里竟然有十几名留守儿童。其中,一名叫小雪的学生最为典型。小雪的家庭作业每次都完不成,而且字写得很潦草,任课教师怎么说也无济于事。每当教师问她时,她不是支支吾吾,就是沉默不语。教师给她的妈妈打电话,经常无人接听。这种情况让祝萍萍感到很着急,也很不理解。有一天,小雪的妈妈吐露了实情:她和小雪的爸爸早就离婚了,她的前夫既不交抚养费,也不管孩子;她组建了新的家庭,没有精力管小雪,对孩子的这种状况也感到无奈。至此,祝萍萍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教师的责任感和女教师特有的母爱在她的心中油然而生。

接下来,祝萍萍不再抱怨和指责,而是开始琢磨如何转变这个无辜的孩子。她先给小雪调了座位,让小雪靠近讲台;抽时间和小雪聊天,让小雪感受到班主任对她的关爱;对小雪的优点及时表扬,引起大家的关注,使小雪更好地融入班集体。祝萍萍多次利用业余时间辅导小雪的数学,耐心地给小雪讲解疑难问题;还结合分组教学模式,把小雪和成绩最优秀的小欣分到同一个小组,让小欣多帮助小雪。一个月后,小雪像变了个人似的,课堂上敢回答问题了,课下也有说有笑,并且开始和同学们一起玩耍,还能主动接触教师,作业写得认真、仔细了,成绩也呈上升趋势。看到小雪身上发生的可喜变化,祝萍萍心中多了一丝欣慰。

把每节课都当作公开课

近年来,随着学校的扩容,该校每年都新进一批教师。因此,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一个重要议题。为此,学校积极为青年教师铺路搭台,多批次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骨干教师归来后,再向青年教师“传经送宝”。祝萍萍就在这样的氛围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

虽然有9年的从教资历,但祝萍萍每上一节课依然像当初一样用心准备、精心设计。对有难度的内容,她不仅反复钻研教材,而且上网搜集相关资料,还观看名师的讲课视频,在比较和鉴别中吸取有价值的东西,应用于教学。这样一来,她的讲课思路变得清晰灵活,她的课堂也就具备了一些个性化的特质。

“有人问我:‘你何必为了一节常态课下这么大的功夫?’我回答道:‘我有一股子痴劲,无论什么事,如果不弄个水落石出就绝不罢休,至少要让自己满意。’我承认,如果每节课都这样搞,我会吃不消。但对难点多的课,对上起来不顺畅的课,对自己感觉良好而学生却反应平平的课,我会分时段逐个击破,攻克一关是一关。我坚信,这样做下去,无论教材怎么变化,我都能找到适合学生的上课方法。我在内心里把每节课都当作公开课来上,并且努力上出对学生有强烈磁场效应的课。只有这样要求自己,我才能更加成熟,更加称职。”从这段话里,记者看得出,祝萍萍对教学是有“野心”的。正是因为对自己严格要求,她在去年的市级德育优质课评比中才会获得一等奖。

热切关注青年教师成长

去年,学校派青年教师耿瑶下乡送课。接到任务时,刚上班没几年的耿瑶有些担心,唯恐讲不好,辜负领导和同事的期望。祝萍萍就鼓励她,与她一起设计教学思路,并捕捉她授课的出彩与不足之处,反复推敲,帮她走出困境。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讲课、评课,这位曾经愁眉苦脸的青年教师终于眉开眼笑。

在祝萍萍的精心指导下,耿瑶执教的课以别具匠心的教学设计、直观形象的教具演示、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生动而个性化的语言,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受到了听课教师的广泛好评。

功夫不负有心人。祝萍萍所在的年级组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在全国“七说”大赛中,青年教师张玉明、耿瑶和白莉莉均获得一等奖。在前段时间落幕的全国“和谐杯”班主任主题班会大赛中,青年教师张燕和李娜获得了特等奖。这些荣誉的背后凝结着祝萍萍与同事们的心血和汗水。他们一次次集中研讨,一次次修改教案,一次次磨课评课,一次次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祝萍萍凭着对事业的痴心、对学生的爱心、对工作的热心、对未来的信心取得了多项成果。她参加过市级教学基本功大赛,执教过省级公开课,参加过国家级说课比赛,均取得佳绩;今年5月,她获评“齐河县劳动模范”。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