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慢下来”与“沉下去” 知错改错需先识错 教师“扔论文”  教学的“拖延”与“高效” 让教室变成资源室 在养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第6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6
【且行且思】

知错改错需先识错

□ 于钦金

临近期末,8岁男孩小冯就语文课本中《羿射九日》的发问引发网友热议。据报道,课文中前一段提到“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下一段又提到“羿蹚过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东海边”。“羿怎么蹚过大河?”小冯的思考引发了很多家长和网友的点赞。后来,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官方微博对小冯的发文回应称:联系上下文,“蹚”字的确不恰当。教材编写组正在认真研究,会对教材进行适当修改,下个版本的教材会解决这个问题。

上述错误本不应该出现在大型专业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教育教材里,这说明某些工作环节出现了纰漏。但话又说回来,既然编辑、出版等工序是由人来负责完成的,出现错误就在所难免。人教社针对《羿射九日》课文出错作出的回应,是对错误持有的正确态度,也是对错误进行处理的主要环节。可以看出,只要知错、改错,就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和谅解。

而从程序上看,知错、改错处于对错误处置的末端环节。在这一工作实现之前,必须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前置工作,那就是发现错误或者说识错。只有预先识错,才能有知错、改错的后续动作。正因为人教社在编辑和出版发行过程中没有发现这一错误,才使其成为课本上无法掩饰的瑕疵。换言之,假如没有8岁男孩小冯的识错在先,恐怕这种瑕疵会永远出现在《羿射九日》一文中。

由此说来,识错应是知错、改错的基础和前提。要识错,我认为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人教社自身把关。常言道:“打铁还需自身硬。”人民教育出版社是基础教育教材和图书编辑出版发行的专业机构,站在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最前沿。居此位置,没有过硬的技能是不行的,所以,要增强自身专业技能。同时,要把好编辑、出版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关,做到早发现、早改正,最大限度地防止有关错误流出人教社的大门。想做好这一步,关键要有高度负责的精神,将这份工作上升到对祖国未来花朵负责的高度上,这样才能练就识错的“火眼金睛”。

其次是学校师生留心留意。中小学师生既是汉语言文字的学习者和使用者,也是规范汉语言文字的先行者和主力军。8岁男孩小冯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的精神,为学校师生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我们应该像啄木鸟那样,注重从课本或文化宣传品中挑错、识错。这是人民教师和青少年学生在保护祖国语言文字规范性工作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