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专版 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加快教育强省建设 2019年度教育综合改革和制度创新十大典型案例

第5版:专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专版
05

2019年度教育综合改革和制度创新十大典型案例

青岛

实施管办评分离改革

推进区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4~2019年,青岛市以承担国家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国家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和山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坚持改革与法治“双轮驱动”的思路,围绕“管、办、评”3个教育治理关键环节,系统推进教育治理改革创新,取得显著成效。

青岛2017年出台国内首部地方版学校法——《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成立了全国首个专门的教育行政执法处室,制定行政执法工作规程,构建教育内部综合执法、部门联动协作执法和市、区(市)联合执法模式,积极试行“互联网+教育”治理方式。青岛还以治理创新为重点,全面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建立按章程办学机制,推进落实“学校权限下放清单”,全面实施“学校管理正面清单”,试行“负面清单”;建立多元治理参与机制,推动办学“有活力”。青岛以科学化、专业化为方向,在建立检查评估清单制度的基础上,建立“3+1”评估机制,推动政府评估检查规范化;出台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教育评价办法,推动教育评价专业化。

改革几年来,青岛市有效提升了行政效能,激发了学校办学活力,推动了教育家办学。下一步,青岛将以创建全国依法治教示范区为目标,深化区域教育治理试点探索,力争推出更多的模式与方案。

潍坊

以教育综合改革整体推进破解“五唯”

针对“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疾,潍坊市精准发力、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探索建立了以理念转变为引领、以评价改革抓突破、以制度建设促长效的全过程、全方位、全环节破“五唯”工作机制,营造出公平、优质的改革发展生态。

潍坊市委、市政府坚持“唯公平优质、唯改革创新、唯素质教育”的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建立“常规管理+创新发展+满意度”的学校评价体系,把等级评价、综合评价覆盖到中小学,创新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引入第三方专业团队参与教育评价实施。在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上,潍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成立市、县(市、区)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教育工委,在中小学全面推行书记、校长“一肩挑”;开展165所学校自主办学试点,出台34项办学清单,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全面推行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实现教师竞聘上岗唯师德、唯能力、唯业绩;持续深化校长职级制改革,让爱教育、懂教育、会管理的人办教育成为现实。

经辨证施治,潍坊教育生态发生深刻变化,呈现出各类教育协调、区域相对均衡、教学质量高位、课业负担较轻、群众满意认可的良好态势。其经验与做法获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批示,并在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教育工作情况》上被重点推介。

日照

探索小区配套幼儿园整治新模式

日照市坚持政策引领、规划到位、建新补旧、即建即收,探索出小区配套幼儿园整治模式,优化了城区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有效解决了城区 “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针对城区公办园不足、政府财力有限的现实,日照市政府创新实施《居住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由开发建设单位与新建小区同步建设,建成后无偿移交给当地政府;编制布点规划,印发第三期行动计划,并为确保政策落地,连续两年将小区配套园建设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列入对区县的年度绩效考核内容;2018年,市政府组织开展教育重点工程百日攻坚行动,做到即建即收,不欠在建小区“新账”。日照还逐园制定方案,分类治理,对已建小区补齐“旧账”,解决遗留问题。

目前,城区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扩充,形成了小区配套幼儿园长效管理机制,城区学前教育质量整体得到提升。小区配套幼儿园“同步配建”“无偿移交”成为常态,全市小区配套园整治完成率达81%,新增普惠性学位2万余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6%,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9%,从“一位难求”到“家门口的放心园”,老百姓的愿望逐步变成现实。

济南

创新推动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济南市坚持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基础教育设施规划建设制度,加快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速度,有效破解“入园难”“入学难”“大班额”等问题,群众满意度、获得感显著提升。两年多来,累计完成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233所、幼儿园(公办)277所,新增学位33万余个。

直面问题,凝聚共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对城区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工作开展系列专题调研,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加强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工作有关议题,召开全市教育大会,着力补齐教育短板,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精准规划,加大投入。对梳理出的问题逐一登记立账,弄清原因,制定对策,编制《中心城基础教育设施三年建设规划》。至2020年,计划投资200余亿元,建设各类基础教育设施385所,全部建成后可新增基础教育学位34万余个。市级财政设立10亿元奖补资金,用于专项支持“三年规划”项目建设。规范制度,健全机制。制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实施意见,成立“济南市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对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工作的监督管理。2018年以来,共完成180余处住宅项目配套教育设施规划审核,涉及教育设施500余处,全面确保教育配套设施同步规划、足额规划。该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五同步”的做法在全省推广,并被《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

济宁

曲阜让课后服务更有温度

济宁曲阜市推行“家委会委托式”课后服务模式,从推进机制、教育减负、特色办学、群众满意多个维度综合施策,切实把温暖和关怀送到每名学生的心窝里。

在全省率先出台课后服务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活动推进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充分发挥学校家长委员会的作用,让家长参与课后服务相关制度和内容的制定,参与课后服务的管理和监督;严格落实课后服务规范,把时间还给学生。严格校园管理,加强对参与课后服务学生、家长的安全知识培训和安全管理指导;将课后服务与突出办学特色、提升校本课程等有机结合,综合施策,合力推进。依据自身校本课程组织了多种社团活动、兴趣小组,形成“因地制宜、各有特色”的办学格局;开展“办学行为大规范、突出问题大整改、教师全员大家访”专项活动,将课后服务纳入重点检查项目和教育满意度测评。将服务对象覆盖到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社团活动爱好者、学困生,确保有需求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

目前,全市小学已实现课后服务活动全覆盖,惠及学生3.1万余名,以实际行动做到“群众有所呼、教育有所应”,彰显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教育温度和情怀。今年5月,全省小学课后服务观摩会议在曲阜举行。

济南

实施课后服务推进教育惠民

济南市努力做好午间配餐和课后服务工作,着力破解“就餐难”和“看管难”,探索实践出由课后服务向课后教育延伸的“教育惠民新模式”,彰显出城市温度和城市情怀。

工作中,济南市探索建立了“1234”优化课后服务推进模式:“1”是围绕一个中心。坚持以学生需求为中心,提供个性化课后服务,保障学生“早到可进校、进校有事做、做事有指导、晚走有管护”。“2”是坚持两个创新。挖掘课后服务育人功能,在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上探索创新,在校内校外、家里家外、线上线下等领域实现突破,将延时服务全面转型为以“课程化”“学长制”为主的 “课后教育”。“3”是建好三个机制,即工作推进机制、协作共育机制和反馈跟踪机制。构建市、区、校三级联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及时了解家长对工作的知晓情况及满意程度。“4”是探索四种服务模式,即以教师为主、社会力量为辅的“教师+家委会”“教师+社区服务”“教师+第三方服务机构”“学长制+大学生志愿服务”模式。

济南市课后服务实施以来,服务质量和育人效果同步提升。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参与延时服务学生41.55万人,参与率达91.7%,覆盖率达97.24%,主城区386所中小学校全部实现提供服务、满足需求两个100%。

烟台

理顺职校管理体制 推进职教创新发展

烟台市委、市政府从战略高度出发,聚焦难点堵点,打破层级限制,构建市域范围内“大职教”格局。

加强职业教育顶层设计。印发《关于推进烟台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的意见》,对管理体制、专业调整、课程体系改革等进行总体规划。调整公办职业院校管理体制,基本解决了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多头管理”“条块分割”问题,为教育部门统筹、统管职业教育打下良好基础;组建产教联盟,按照烟台市新旧动能转换八大产业布局,优化调整专业设置。搭建“互联网+新工科”智库平台,推动职业院校升级改造传统专业,加快新工科专业结构改造;统筹调整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推动各高职院校、中等职业学校科学制定了《2019-2021年三年专业建设规划》。构建育人新模式。强调党建引领作用,将党建工作纳入职业院校总体工作计划,开齐开好思想政治课程,帮助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为学生终身成长奠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德技并修。

烟台市职教管理体制改革充分调动了学校的办学积极性,激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中宣部和教育部先后安排相关中央媒体两次到烟台进行专题采访,宣传推广“烟台经验”,引起全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滨州

深化“县管校聘”改革 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滨州市持续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中小学教师初步实现了由“学校人”到“系统人”的转变,困扰教师队伍管理多年的陈旧管理模式积弊得到破除,全市教师队伍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抓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全市改革蓝图。出台了《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从政策层面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层层督察狠抓落实。将4项改革任务列入市委、市政府对县区重大决策部署的考核事项,实行季度考核、挂牌督战。理顺职能权限,实现改革规范推进。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下发“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的通知,明确了改革的10项基本要求,对落实机构编制“总量控制、动态调控”机制、完善县域内中小学校岗位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完善规范中小学教师岗位竞聘制度提出明确要求。明确改革重点,攻坚克难,狠抓突破。召开全市“县管校聘”改革推进会议,全面深化各项改革,突破改革“深水区”,破除教师队伍管理的“中梗阻”。

经过全市上下的统筹协调、持续发力,滨州市“县管校聘”改革使全市学校办学活力进一步增强,教师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师资配置更加优化。

聊城

创新素质评价机制 破解“唯分数”顽疾

2017年以来,聊城市积极探索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由原本注重以学业成绩为主,转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兼顾,初步构建起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多维度、全过程、可追溯的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体系。

坚持科学统筹,制定发展规划。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统筹布局、试点突破、分步实施、贯穿学段”的原则,出台《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三年发展规划》;坚持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确定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从初一学段开始,逐步拓展到基础教育全学段,并以此为突破口,探索建立包含学校办学质量、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等的综合教育评价体系;坚持产教融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努力实现教育测量、评价技术与素质教育的融合发展。通过第三方机构,研发并开通了聊城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云平台。采用写实记录与多元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程记录学生的学习成长经历,每学期自动输出学生的个性化、多维度成长报告,形成可追溯的成长档案。

聊城市开展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充分挖掘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潜能,受到学生、家长及教师的肯定,为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找准了方向,作出了有益探索。

泰安

创新教师补充机制 提升队伍整体水平

泰安市建立政府委托高等院校培养师范生、师范毕业生定向回原籍任教制度,每年选拔品学兼优、宜教乐教的优秀高中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师范专业,推进地方政府、高等院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育优秀教师,努力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

该市把此项工作作为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举措,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培养规划、招生计划等,保证了试点工作规范有序开展。为广泛动员考生报考委托培养师范生,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和学校评价推荐等工作,将宣传材料发到每名高三毕业生手中。为方便考生报考,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研究开发了“委托培养师范生报考平台”,实现一网通办、免跑腿,减轻考生的负担和教育部门、学校的工作量。市教育局会同各县(市、区)研究制定了面试考核大纲,同时针对委托培养师范生进入高校期间的培养,与山东师范大学等4所高校积极对接,联合制定和落实协同培养委托培养师范生方案,不断提高委托培养师范生的质量。

试点工作得到广大考生和家长的认可。2019年,全省共有8640名应届高中毕业生报考泰安市委托培养师范生(其中,外地生源2371人),325人被山东师范大学等4所高校录取。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