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杏坛 我的每一粒灰都是爱国的 磁带里的青春 寒雀下空庭 话梧桐 故乡 翠竹摇曳乡愁长 一盏煤油灯

第7版:杏坛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杏坛
07
【名人风采】

我的每一粒灰都是爱国的

——谈季羡林先生的爱国情怀

□ 郑国栋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最近,山东省实验小学的学生们正在开展“同读一本书”活动。他们读的是老校友季羡林先生的爱国名篇《怀念母亲》,饱含深情的朗读声从教室里传出,响彻整个校园。

恍然间,季羡林先生仙逝逾10年了。

季老为人豁达乐观、宽厚仁爱;其思想光辉泽被后人,历久弥新。其中,爱国情怀是季老内心深处最丰富、最炽热的情感,是他生命不息、笔耕不辍的动力源泉,更是他言谈举止和一生投身教育、语言研究的行为准则。

季老在《〈清华旧影〉序》中说:“爱国必自从小处爱起,必自近处爱起,必自身旁爱起。”先生秉性直爽,身体力行将爱国思想落入实处,从不空喊口号、虚张声势。2002年,先生写下《爱国与奉献》一文,其中谈道:“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历数千年而未衰……我们眼前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不但不能削弱,而且更应加强。”随后,先生又阐明了爱国和奉献的关系:“以爱国主义的情操来推动奉献精神;以奉献的实际行动来表达爱国主义的情操。二者紧密相连,否则爱国主义只是一句空话,而奉献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他的肺腑之言,他一生都在践行着这一行为标准。

季老不仅恪守谨行爱国之念,还时刻激励每代人都担当起自己的职责,为祖国奉献出自己的力量。他对青年人更是循循善诱,满怀关心与爱护。他写道:“我相信,中国青年都是爱国的,爱真理的。即使有什么‘逾矩’的地方,也只能耐心加以劝说,惩罚是万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对自己的青年失掉了信心,那也就失掉了希望,失掉了前途。”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刻、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它扎根在亿万同胞的血肉里,深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里。爱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情怀和担当。这让我想起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殷殷嘱托:“要不怕困难、攻坚克难,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中国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践行爱国主义,需要内化于心的爱国精神支撑,更需外化于行的拼搏奉献。这份时代精神的召唤,与季老十几年前的人生感悟如出一辙。爱国与奉献是一股生机勃勃、永不停息的时代洪流,号召每代中国人自强不息,奋斗不止。

进入新时代,我们身负更重大的责任,要把自己的梦想融入祖国发展中,为时代发展助力,为实现强国梦想助力。只有这样,人生才有更大的舞台,生命才有更厚重的意义。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深知肩负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职责。但任何伟大的事业都要从普通和平凡做起;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和学习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高尚情操,要以爱国教育为主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1935年,南开老校长张伯苓在开学第一课中发出“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份素朴庄严的爱国情感穿越时空,掷地有声。爱国是必备品德的第一要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能有丝毫懈怠。

1978年,季老67岁,早过了退休年龄。可越到高龄,他越感觉许多工作还未完成。从67岁到91岁,先生与时间赛跑,出版了很多学术专著,为自己的研究工作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将自己平生所学无私奉献给国家。这是一位笔耕不辍的老人,也是一位怀揣拳拳报国心的老人,更是一位生命不息、奉献不止的老人。

在《我与北大》一文中,先生写道:“我身上的优点不多,唯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我将来变成了灰,我的每一粒灰也都会是爱国的。这是我的肺腑之言。”这句话,力透纸背,令人动容。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