蹚出镇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路
——临沂市兰山区义堂小学推进集团化办学侧记
“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 在山东大学的校园里,来自临沂市兰山区义堂镇堰上小学的学生们一字一句地读着这所高等学府的校训。“带着村里的孩子去山大研学,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因为集团化办学,村小的学生才有了走出去学习的机会。”谈起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带来的变化,该校校长刘宗杰深有感触。
压力和机遇共存的“大”学校
义堂镇位于兰山区西部新城核心区,经济发达,本地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多。义堂镇中心小学下辖7处村小学区,有在校生近1.4万名,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大”学校。
“大”学校有“大”学校的压力。2017年以前,该校超大班额问题严重,最大班额一度达108人。为完成化解大班额的任务,义堂镇投资1亿多元,对辖区内的4处村小进行改扩建,新增建筑面积近5.5万平方米。2017年8月,校长张兰峰走马上任。他担任校长后第一年的主要工作就是跑工地。只用了一年时间,4栋气派的教学楼便拔地而起,新增学位5130个。
截至2018年9月,义堂镇中心小学改扩建工程全部完工,堰上小学、后乡小学、第一联小、老校区的新建教学楼均投入使用。加上之前建设的如意小学、中心小学新校区,已着手规划的朱里小学、屠苏小学,镇中心小学各校区校园建设和城区小学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集团化办学是最优选项
随着镇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地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期盼越发迫切。与镇中心小学相比,村小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较弱。很多家长舍近求远,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中心小学就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辖区内屠苏小学6个年级才有200余名学生,择校问题导致校际发展严重失衡。
面对这种供需失衡矛盾,如何全面降低中心小学的办学压力,满足镇域内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望,让辖区内的所有学生享受同样均衡优质的教育资源呢?“集团化办学,一体化发展”成为张兰峰的优先选择。
今年1月,张兰峰开始了集团化办学的探索和实践。首先,整合中心小学的领导班子,选派优秀中层干部到村小任职;在各学区,选拔年轻有为的优秀教师担任学区管理员。其次,理顺管理机制。将原来的4所村小分别改为中心小学东校区、南校区、西校区、北校区,并对各村小实行学区制管理,以镇中心小学本部为龙头,给予村小学区自主办学权,中心校和各学区之间既统一协调管理,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又相对独立,追求各自的办学特色,实现互惠互助、共同成长。这样,包含8个校区的义堂小学教育集团正式成立了。
“1+1>2”优化师资力量
“群众对村小教学最大的意见就是教师
队伍不强大,提高教学质量也要从这个症结入手。”如何整体提升集团各校区的教学质量?张兰峰着手的首要工作就是优化各分校的师资配置。
2018年,义堂镇中心小学出台了镇域内教师援教方案,鼓励优秀教师到相对薄弱的村小学区任教,对援教教师给予职称评聘、年度考核等方面的待遇倾斜。该校数学教师许文娜是第一批报名援教的教师之一。在别人看来,到镇上小学当教师比在村里体面一些。但在集团化办学理念的感召下,更多优秀教师愿意“回流”到村小。今年8月,该校新上岗教师68名,岗位全设在村小学区,为村小学区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优秀教师既要“招得来”,更要“留得住”,其作用要“发挥得好”。9月,该校8个学区全部配齐校园餐厅,在满足部分学生午餐需要的同时,更让离家远的教师们早餐和午餐有了着落。位于义堂镇西部的第一联小经改扩建被提升为中心小学西校区,由于位置相对偏僻,教师流动性大,学校专门留出4间教师宿舍,供教师午间休息。考虑到学校女教师较多、教师中二胎妈妈多的现实,学校专门布置了温馨的孕期休息室,还单独留出一间向阳的房间,为处在哺乳期的教师开辟了“妈妈小屋”。今年9月,申请外调到城区小学的教师从历年的二三十人下降到不足10人,集团化办学的成效初显。
6月,义堂小学教育集团各村小学区五年级的800余名学生走进了临沂市青少年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在整个兰山区,这是村级小学开展实践活动的第一个。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让每名学生享受同样的优质教育。10月25~27日,山东省中小学生航空创新设计挑战赛在山东大学举行。比赛结束后,义堂镇堰上小学的学生在山大校园里开展了研学活动。这就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义堂小学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激发了学校的办学活力,促进了教育公平,提高了教学质量,是办好人民满意基础教育的有益探索。”兰山区教体局局长王金锋欣慰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