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火中涅槃重生
——解读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人性救赎
一、女学生们视角:读懂人性,在接纳与和解中获得解放
电影一开始,女学生们对世界的认知和见解是幼稚以及清高的。她们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这14名女子,想当然地认为玉墨她们是肮脏低贱的“钓鱼巷的”。这种眼光使她们对“玉墨们”自然而然地带有一种歧视。直到后来日本人闯进教堂施暴,她们才明白:原来,大家都有相同的身份——被侵略者。于是,以书娟为首的学生们开始往地窖跑,这是她们走向和解的第一步。可惜的是,女学生们最终没能逃脱魔爪,还付出了两条年轻鲜活的生命这样惨痛的代价。随后,在小兵浦生之死的事件中,女学生们对“玉墨们”的看法大大改观,并且在之后豆蔻、香兰惨死时,女学生们开始表现出悲痛和同情。直到庆功宴事件发生后,书娟终于意识到自己对约翰和玉墨一直抱有偏见和敌意,于是真诚地向约翰道歉。这是女学生们救赎之路上的里程碑,她们在最终逃离南京时完成了救赎。
而女学生们的形象在电影中其实还含有创作者的另一种意图。这种意图在她们给日本人长谷川唱童谣时最为明显。当圣洁的童谣自她们口中唱出,她们便被赋予了另一种含义。她们是全剧的希望所在,更是当时亡家亡国、万念俱灰的中国人仅存的微薄的希望之光。
二、约翰视角:当大难临头时,痞子也能变英雄
同样,美国人约翰也在这场救赎之旅中完成了从痞子到英雄的转变。电影一开始,约翰是一名吊儿郎当的入殓师,他的人生目标就是金钱、醇酒和美人。他之所以来到教堂,是因为要给死去的神父做祷告,挣一笔钱。他不愿面对死去的英格曼神父,因为他是一个只有在喝醉了之后才会念《圣经》的小混混儿。导演在剧情一开始将约翰塑造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混蛋。但在目睹日军的暴行后,这个小混混儿也深受震动,并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打扮成神父,抖出了红十字的旗子,大喊:“Stop !”在他喊出“Stop”的瞬间,这个人物就开始了他的救赎。那一刻,他身上的人性之光让他一下子高大起来。之后,他与日军拼命搏斗,保护女学生们。虽然无效,但就像玉墨说的:“虽然你昨天晚上是个酒鬼,但今天算是个英雄。”在这之后,他便踏上了英雄之路,逐渐改变着:为女学生主持葬礼并答应留下保护大家,严词拒绝长谷川的“宴请”,编谎话骗女学生,安慰满怀歉意的书娟,还试图挽留玉墨、保护乔治。在这期间,他一直陷入痛苦和彷徨中——一方面要保护女学生们,另一方面又深爱着玉墨。他苦想两全的方法而不得,不得不用酒精来麻醉自己。但他最终还是妥协,放弃了自己的情爱,选择了博大的仁爱,与玉墨、乔治一起守护女学生们。此刻,他已经实现了救赎,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神父,担负着英格曼的重任。正如电影中赴约前夜书娟所说:“我看过的祈祷数不胜数,但是这天晚上,约翰祈祷的背影,让我一辈子都会记在心上。”
与约翰一同成长的,还有男孩乔治。这个瘦弱的男孩一直牢记着英格曼神父对他的嘱托,尽心尽力地保护女学生们,在最后关头甚至牺牲自己来实现神父对他的期望。约翰在给他戴上假发的那一刻,对他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而这也是导演和观众想表达的。他不再是那个孤苦的小乞丐,而是和约翰一起,成长为神父的继承者。
三、父亲视角:用生命谱写父爱如山的篇章
在电影的中间部分,书娟的父亲出场。他是一个汉奸,主管交通部门。这里,父亲的工作是创作者的一个绝妙伏笔,为后来父亲找来修车工具、为约翰指明逃跑路线做好了铺垫。
后来,书娟和父亲在教堂里大吵一架。在女儿的质问下,这个男人说出了自己当汉奸的实情:“爸爸不干这个,活得下去吗?爸爸做的一切全都是为了你。”而在后来送工具、约翰说他是个好人时,他却苦笑着说:“在我女儿眼里,我是个坏人,是个汉奸。”在这里,我们可以读出一个中年男人的无奈和不被理解的痛苦:为了女儿和家人能够在乱世中生存,绝望而无其他办法的他不得不去做卖国求荣的事情,背上汉奸的骂名。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让心爱的女儿比较安全地活下去。而为了让女儿安全,他不惜倾家荡产,最后被日本人打死在街头。“父亲”这个角色的象征意义是当时中国绝望而必须生存下去的好人。在这个角色身上,我们看不到一个卖国贼的耻辱,只能看到父爱如山以及在恐怖统治下南京市民艰难困苦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