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吆喝声
清晨,天刚蒙蒙亮,村里就飘荡着浑厚的吆喝声。这吆喝极具穿透力,瞬时打破了乡村的宁静。
冬日里,农家人的餐桌上总少不了白嫩水润的豆腐。每天早晨,伴着“梆梆梆”的梆子声,一位推着独轮木车的老人穿梭于附近的村子,吆喝着卖早起磨好的豆腐。村里人都叫他“豆腐张”。
“豆腐张”做的豆腐深受村里人的喜爱,不仅水嫩还耐煮。每次“豆腐张”来到村里,买豆腐的人就将小车围成一圈。他总是眯着眼睛对买豆腐的人说:“看,我有数吧!一斤半豆腐,秤杆都撅起来了,保准够斤两。俺卖的可是良心豆腐!”“豆腐张”卖豆腐总会切出一块,让大家看豆腐的成色。也许在他的心里,这是诚信经营最有力的证明吧!有时候遇上有人要赊账,他也总是笑着说:“什么时候钱凑手,什么时候还就行。”这种信任,成为农村人之间一种最朴素的契约精神,彼此之间都在无条件地信任着对方。
小时候,我总能听到他那高亢有力的吆喝:“换豆腐来,新鲜的豆腐,老少都稀罕吃。”那时,豆腐不仅可以用钱买,还能拿自家的豆子去换。母亲总会用家里择选的豆子给我们换豆腐吃。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能在冬天吃到香美的豆腐,也算童年的美味了。放学回到家,我总可以吃到母亲用砂锅炖的白嫩嫩的豆腐,偶尔也会吃到油炸豆腐和红烧豆腐箱。冬天里,大白菜成了每家的必备菜品。有条件的人家会在炖白菜豆腐时放入少许粉条或几片肥肉,那香味,几乎整个村子里的人都能闻到。
村里还有一种清脆的小梆子声,那是卖香油果子的专属声音。卖果子的爷爷一般在饭点来到村里。他背着一个箱子,里面装满了用长木条串起来的香油果子。老爷爷敲起梆子,高喊“卖果子来,香油大果子”。霎时间,村里的孩子们都坐不住了,纷纷出门去看。老爷爷掀开箱子盖的一瞬间,一股香气扑鼻而来,馋得我口水都流出来了。那时,一根香油果子才一毛钱,但仅靠地里收入的农家人还是不舍得让孩子们吃个够。一般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会多买一些。香油果子外酥里嫩,非常好吃,咬上一口,浓浓的芝麻油香充满齿间。童年里,每吃一次香油果子,味道总会在嘴里停留几日,挥之不去。
小时候,我总和小伙伴奔跑在广阔的田野,一待就是一整天,每次都是在父母大声的吆喝中才恋恋不舍地离去。偶尔还伴着父母的愤怒,却依然敌不过那“撒欢儿”的时光。曾经的乡村,鸡、鸭、鹅满院,东家落小牛,西家的狗“汪汪”叫,到处一片热闹的景象。那时,家里的大门很少上锁,种在地里的青葱、辣椒、茄子也是谁家想吃就去地里摘,不用打招呼。现在的农村,少了太多的欢声笑语。特别是乡村冬夜,寂静得连针掉落的声音都可以听到。
过去的乡村,每天都回荡着吆喝声;而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熟悉、亲切的声音已经远离了我们的生活,变成了深刻的记忆。真想再回到童年的村庄,与那些吆喝声相遇在冬天乡村的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