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在阅读和写作中构建教师的精神家园 从大教育视域出发的教育矫正研究 美美与共探寻美 用读书打好精神的底儿 教师书架 有爱有趣,才华横溢的东坡居士

第7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7
【读书随笔】

用读书打好精神的底儿

□ 于晓斌

京剧《红灯记》中李玉和有句台词:“有了这碗酒垫底儿,什么都能对付。”作为教师,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该打好怎样的底儿,给学生垫怎样的底儿,才能使学生从容地走向未来?”

然而,生活在“e时代”的人,没有了红袖添香,没有了青灯伴读,许多人不再愿意买书,不再愿意看书。一条条短信、一通通电话、一次次QQ聊天,成为工作后最好的消遣。“我忙”“我没空”成为最直截了当的借口。

何为书?俄国著名思想家赫尔岑明确指出:“书——这是这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年轻人的忠告,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至于读书的作用,作家毕淑敏有个非常精彩的比喻:“书就像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我们的心,徐徐地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改变了,成熟了,书的效力就凸显出来了。”也诚如一位爱书人所说:“决定一个人品位和境界的,是他的胸怀和内涵;而影响一个人胸怀和内涵的,则是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

特级教师王崧舟把人的生命分为3种:生理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生理生命主要通过吃饭和呼吸来解决;社会生命主要通过交往来解决;而精神生命的成长,主要通过读书来解决。读书,不仅可以实现自我唤醒,促进自我更新,更能扩大生存空间,拓宽精神视域。读书,不仅是教师永葆教育青春的“保养术”,更是最好的“抗衰剂”。

作为教师,应当使读书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我们的一日三餐,成为我们生命成长过程中的自然需求、一种习惯。作家陈村在论述读书与做人时,有个生动的比喻:“就像饭和菜的关系。做人是饭,读书是菜。饭是根本的,关系到生存;菜是情调也是营养,关系到生活质量。”因为只有倾心于读书的教师,才能给每次阅读留下宁静的心情,才能给每份宁静留下悠悠的书香;只有倾心读书的教师,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文化人,一个拥有丰厚文化底蕴的人。因为有文化才能有底蕴,有底蕴才能有底气,有底气才能有灵气,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才能达到“眼界高时无物碍,心源开处有波清”的理想境界。

曾以《瓦尔登湖》闻名于世的美国作家梭罗说:“人无疑是有力量来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的。外面的环境我们管不了,因为我们都是普通老百姓,但你可以有意识地去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去创造一个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小环境。”

借用冰心老人的一句话:“假如生命是乏味的,我怕有来生;假如生命是有趣的,今生已是满足的了。”读书亦如此。那就让我们关了门,关了手机,关了电脑;一个人,一本书,一盏灯,每日读一小时的心灵之书。

静静地,读属于自己的心灵之书。然后,慢慢地沉淀。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