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星星的孩子(下)
小朋同学的妈妈始终没有告诉我孩子患了什么病,我也不好贸然追问,只有更加悉心地呵护他。
他很安静,从来不举手回答问题。他默默地听课,默默地写字,每次作业都写得工工整整、干干净净。那天下午的习字课,我在投影前范写完生字,巡视查看孩子们的书写情况。刚刚经过他身边,他突然大哭起来,又是那种不可遏制的爆发:“我不写了!不能写了!”
“怎么了?”我赶忙转身去看他的作业本。他把铅笔往桌上重重地一戳,说:“不能写了!”然后,大哭着把双手伸到我面前,声嘶力竭地说:“你杀了我吧!现在就杀!”
我心里一紧,这孩子又把死亡当作解决问题的办法!我握住他冰凉的小手,他使劲抽出去,呜咽着指了指本子说:“这里擦坏了!不能写了!”哦!原来是作业本上擦破了一个小洞。
我拿起他的铅笔,在小洞后边的格子里工工整整地写上那个生字,说:“你看,写这里也是可以的啊!”
他止住哭泣,看了看我写的字,抿了抿嘴,慢慢恢复了平静。
我看着他的眼睛,说:“你看,总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哭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他低下头,抽搭着开始写字,不知是否把我的话听进心里去了。毕竟,他是个才6岁的孩子。
他的这次“爆发”让我有了个发现——虽然他不和我交流,但是我对他的疏导还是起作用了。他是个聪慧的孩子,很有悟性。只是需要给他的心灵之泉疏通一个正确的流向。
总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又是一节写字课。我巡视到他身边时,他正拿着橡皮在本子上用力擦。这孩子每次写作业都要求完美,有一点儿不合自己的意都不行。我站在一边静静地看着,结果,作业本又被擦破了。他把橡皮一扔,又要哭。不等他发出哭声,我立刻说:“还记得上次老师告诉你的吗?哭解决不了任何问题,问题总有解决的办法!”
这时候,孩子们纷纷转过脸来。他们用稚嫩的童音附和着我,七嘴八舌地学我的话:“对啊,问题总有解决的办法!”
他眼里含着泪,一下子就紧紧闭上了嘴巴。我说:“用心想想,怎么办?”他想了想,拿起笔来,像我上次那样,在擦破的小洞旁边端端正正地写下了生字。
“你看,问题解决了吧!以后记住了,遇到问题,动脑筋想办法,一定不要再哭鼻子啊!”
孩子们都嘻嘻地笑了,他轻轻地点了点头。哦,这次又听进去了,而且比上次的表现有了进步!
孩子的转变让我欣喜,我是多么希望孩子能够彻底改变,和其他健康的孩子一样,生活在没有担忧、没有恐惧、真正充满阳光和快乐的世界里啊!我决定再和孩子的妈妈聊一聊,详细询问他的病情,看看如何对症施教。
永不放弃
当我把对孩子的观察、孩子的转变如实转告给孩子妈妈的时候,这个每次见面脸上都布满愁云的女子忍不住又哭了。她反复对我说:“陈老师,谢谢您!谢谢您!我这里——” 她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失声痛哭,“我这里——实在太感激您了!”
孩子妈妈告诉我,小朋患的是很严重的自闭症,这种病也称为孤独症。孩子几乎从不与人交流,压抑得严重了,就会突然爆发。她说,自从上次我和她谈了话,她再也不在孩子面前提“死”这个字了,总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引导孩子,每天一有空就带他出去玩儿,和他一起做游戏。我说:“目前看,小朋确实有了转变,但是‘死’这个字眼,带给他的心理阴影实在太大了!遇到问题,他不仅说让别人杀了自己,还曾经说过要杀死班里的小朋友。我感觉,这是因为他对‘死’和‘杀死’并没有概念,纯粹把这当成了一个解决问题、摆脱困扰的办法。以后,除了平时绝对不能在小朋面前用‘死’来表达自己的悲观情绪外,你还要让他明白,死亡是一件不可逆转的事。如果死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我向她推荐了绘本故事《爷爷变成了幽灵》。这是一本充满温柔回忆和温暖亲情的故事。艾斯本最喜欢的人就是爷爷,可是爷爷因为心脏病发作去世了,他再也没有爷爷了。爸爸说爷爷变成了土,随雨水一起融入黝黑色泥土里了,小艾斯本非常难过。无论我们多么爱、多么不舍,那些过往的再也回不来了!我期待通过这个故事能让小朋明白,“死”不仅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反而是一种非常可怕的剥夺和永远的失去。
后来,孩子妈妈把病情诊断书给了我。最后一行字触目惊心:终生不可治愈!我现在彻底理解了她心里的苦!一直天真地以为可以治疗,只要坚持、只要耐心、只要用心;而现在,面对冷酷的现实,不得不相信权威的医学诊断。但是,我还是愿意和孩子的妈妈一起抱着一线希望去努力!
向阳而生
每天一走进教室,我最先看向的就是小朋的位置。他总是安静地坐在座位上,从不发言。自闭症最显著的表现就是惧怕与人交流,拒绝与人交流。为了让他开口,我经常让孩子们“开火车”读书,轮到他时,他读得声音又小又轻,但很准确。我一夸他,他就害羞得把头低下去。我让他负责发语文作业。他识字多,作业发得又好又快。一次,他很快就把作业发完了,我表扬他时,他咧开嘴开心地笑了:那笑容无比明媚,如同阴霾的天突然出现一条缝,射进来灿烂的阳光。那一刻,整个世界仿佛都亮了!
转眼间,一个学期快过去了。那天下午,我照样早早来到教室,他竟然没像过去那样安静地坐在座位上,而是一个人站在讲桌前。我和他打招呼,他就慢慢依偎过来,用手扯了扯我的衣角,抬起头轻轻地喊了声“老师”,然后,冲我害羞地粲然一笑。
哦,原来,他是在等着和我打招呼啊!这孩子终于主动和我交流了!我蹲下来,紧紧握住他温软的小手,内心涌起压抑不住的欣喜。
小朋升二年级的那个暑假,我调离了原学校,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了这孩子的消息。后来有一天,突然有人申请加我好友。通过后,我发现原来是孩子的妈妈。当天晚上,她配上我的微信头像发了个朋友圈:“时隔一年半,终于又找到了您,谢谢您!陈老师,我的贵人!”我在她的朋友圈看到了她和孩子一起参加各种活动的照片,娘儿俩都笑得很灿烂。她告诉我,她听从了我的劝告,在努力让孩子变得阳光快乐的同时,自己也转变了人生态度。一扫以前的自怨自艾,勇敢地走出家门,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现在,她经常参加各种培训和公益活动,感到生活很充实。
半个月后,我在书吧的公益讲堂做讲座《走近诗仙李白》,见到了小朋和他的妈妈。孩子在妈妈的鼓励下向我问好,白净的小脸上带着微笑。我送给小朋一套我编著的书籍,问他:“喜欢吗?”他先是茫然四顾,然后大声回答:“喜欢!”小朋妈妈告诉我,现在孩子很懂事,遇事知道自己想办法,很少哭了。有一次,她生病了,孩子还主动给她找药、倒水。这让她很欣慰。最后,她说:“谢谢您,陈老师!是您让我和孩子一起成长!”
小朋的转变让我再一次感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影响的深远。近几年,未成年人、大学生自杀的新闻频现媒体。我每次看到这种消息,在痛心之余都想问问孩子的父母:你们在孩子的生活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平时的每一时、每一刻、每一个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你们给予孩子的是不是积极向上的阳光正能量,是不是温暖有力的支撑?压垮孩子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往往不是他已无力承受来自外界的压力,而是他内心对未来、对希望、对真情、对亲情的绝望!许多家庭在孩子出现意外时,往往寻找外界的原因,希望有人替他们承担“杀死”孩子的责任;殊不知,正是作为父母的自己把孩子一步一步推上绝路——长期的忽略、漠视、隔膜甚至否定、打击是一种情感的绞杀、抛弃。没有了心灵的支撑,没有了安放心灵的温馨港湾,当打击来临时,他们退无可退,只能选择撒手、放弃、离开。
真诚希望每位为人父母者面对孩子的时候,都能坚定而充满尊重、温和而有原则、乐观而有智慧,让每个孩子都沐浴着爱的温暖向阳而生。
《陪伴你一程 温暖你一生》(15)
作者介绍:
陈桂珍,中学高级教师,市特级教师,山东省语文学科教学能手,山东省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山东省吟诵普查省直采录组成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新锐作文》特约撰稿人,如意盘扣非遗传承人;曾连续多年担任山东省远程研修课程专家、指导教师;长期工作在小学语文和传统文化教学第一线,专注于教育教学研究,有40多篇散文、诗歌、通讯报道、教育教学论文在《读者》《中国教育报》《小学语文》《山东教育报》《山东教育》等报刊发表;编著有《让孩子着迷的经典唐诗》《让孩子着迷的经典宋词》等书籍。热心公益,在书吧做《走近诗仙李白》等讲座近10场。